社交网络与团队效能:外部网络联系的作用
1. 引言
在当今的组织环境中,工作团队被广泛应用于执行知识密集型和创造性任务,并协调各项活动。众多研究聚焦于探寻与团队效能积极相关的因素和过程。团队效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
- 组成变量,如团队成员的构成情况。
- 任务特征以及成员间的相互依赖程度。
- 领导风格。
- 内部状态,像凝聚力、共享心智模型、相互理解、团队氛围以及知识整合能力等。
近年来,团队研究开始越发关注网络视角,着重研究组织参与者和团队所处的持续社会关系。关注团队内部网络和团队间社会网络动态的研究方向,能为团队情境中的社交网络提供全面见解,帮助我们理解团队在更大组织环境中的运作方式以及所产生的成果。然而,在个体层面,网络中心性与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团队层面,相关的实证证据仍存在争议。
本研究旨在从两个方面拓展这一研究领域。一方面,为团队效能相关文献提供新见解,进一步探究团队沟通网络结构与团队效能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强调不仅要关注通过自我报告数据收集的沟通网络中关系的强度和流动,还要关注通过团队内参与者观察收集的关系实际内容。
2. 团队效能与社交网络的理论背景
由于团队在组织中的广泛应用,学者和从业者投入大量精力探索团队效能的预测因素,涵盖设计因素(如规模、组成、多样性)和新兴社会过程(如冲突、信任、认同)。Hackman对团队效能的定义被广泛接受,他认为效能部分体现在绩效上(团队产出需被接收者或评估者认可),还包括团队成员在后续任务中的协作能力以及从任务执行中获得的满意度。Mathieu等人在解释输入 - 中介 - 结果(IMO)团队效能框架时,强调除了基于团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