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耶路撒冷之歌”:托马斯·金戈的诗意与宗教世界
在宗教文化的长河中,耶路撒冷的形象一直是重要的精神象征。而丹麦著名的赞美诗作家托马斯·金戈(1634 - 1703),则以其独特的诗歌和赞美诗,为我们展现了耶路撒冷在丹麦 - 挪威路德宗虔诚文化中的多面内涵。
1. 时代背景:耶路撒冷愿景的双重培育
在17世纪的丹麦 - 挪威,这一时期常被称为正统时期,它标志着从菲利普主义的过渡。克里斯蒂安四世(1588 - 1658)长期统治,其座右铭“虔诚巩固统治”体现了他对严格权威控制的知识生活和统一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公众对虔诚文学和神秘体验的需求。
从社会顶层来看,国王利用其在宗教事务中的重要权力,确保他所认为的“纯粹福音”,并惩罚那些持有不同教义立场的人。例如,1626年克里斯蒂安四世与德国皇帝开战时,要求除周日礼拜外,每周增加祈祷日。而从社会底层来看,人们对识字的强烈兴趣,使得他们能够熟记教义问答,从而保证了宗教信仰的统一。
与此同时,大众对虔诚文学的需求也很强烈。约翰·阿恩特(1555 - 1621)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天堂花园》,在丹麦有众多版本。他强调教会是基督的新娘,即“可爱的上帝之城和天上的耶路撒冷”,读者是“天上耶路撒冷的公民”,通过忏悔生活可以进入来世的幸福。
国王不仅关注“真正宗教”的保护,还关心人民的教会福祉。1660年引入绝对统治后,国王获得世袭权利并解散了枢密院,根据著名的《王权法》统治教会。汉斯·万达尔主教的涂油礼布道被大量出版,这一事件将国王带入了神圣甚至基督论的领域。
2. 金戈与赞美诗集:影响力与传承
托马斯·金戈是正统专制主义时期诗人和赞美诗作家中的主要人物,自宗教改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