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亚:宗教地形之争
一、宗教地形的不同解读
在十七世纪的挪威城市克里斯蒂安尼亚,对于宗教地形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激进的神学讲师尼尔斯·斯文森·克罗尼奇(Niels Svendsen Chronich)认为,真正的耶路撒冷存在于信徒的内心以及他们的秘密集会中;而牧师克里斯滕·斯塔芬森·班(Christen Staffensen Bang)则持有更为传统的观点,他觉得克里斯蒂安尼亚是耶路撒冷的尘世翻版。这两位神学家的观点引发了一场公开讨论,也凸显了 “耶路撒冷代码” 内在的矛盾性。
当时的挪威,由于与丹麦由同一国王统治,在 1536 年和 1537 年经历了路德宗改革。表面上,这场改革取得了成功,几代人之后,大多数挪威人至少在表面上成为了真正的路德宗信徒。然而,随着旧主教被撤职、修道院被解散,当地神职人员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个几乎没有城市中心、教区之间距离遥远的国家,新神职人员逐渐失去了控制和与俗人沟通的能力。仪式被摒弃或简化,诸如炼狱或临终涂油礼等旧信仰也被新教会正式质疑和禁止。
二、虔诚的政治因素
路德宗国王被期望捍卫真正的宗教信仰和实践,丹麦 - 挪威的国王们严格履行这一职责。克里斯蒂安四世(King Christian IV,1577 - 1648,在位 1588 - 1648)坚信,王国的福祉与臣民的宗教标准密切相关。他认为,如果臣民的道德标准或宗教价值观下降,上帝的愤怒将很快降临。因此,他颁布了许多教会法律,强调忏悔和专注宗教活动的重要性。这些法律的核心观点是,臣民为自己和国王的救赎祈祷得越多,国家就越繁荣,最后审判就会越推迟。仅仅参与正式的宗教活动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祈祷、宗教冥想、个人忏悔和内省,基督教生活的仪式才能产生必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