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世俗交织:圣地地图的演变与意义
中世纪地图——精神世界的中心
中世纪最著名的世界地图之一——赫里福德世界地图,自1300年左右绘制完成后,几乎一直悬挂在赫里福德大教堂。如今,它被玻璃罩着公开展示,但其背后一个关键细节却被隐藏起来,那就是绘制世界完美圆圈时留下的罗盘孔。这个孔不仅是世界的中心,也是耶路撒冷的中心,二者合二为一。
这张地图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世界:
- 地理层面 :地中海是焦点,延伸至直布罗陀海峡。欧洲占据地图左下角,非洲在右下角,上半部分是亚洲,其中大部分是圣地。
- 历史层面 :圣地区域充满了圣经历史的图像,从诺亚方舟到耶稣受难。红海被描绘成红色,那条长长的扭曲线条戏剧性地划分出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的路线。
- 其他层面 :还包括人种学、自然历史,以及世界的时间条件,如审判日、奥古斯都大帝派遣抄写员等场景。
赫里福德世界地图并非简单的地理投影,它更是基督教历史和思想的体现。它是一个异托邦和异时性的空间,融合了不同的知识领域和时间维度。地图的比例代表着重要性和意义,耶路撒冷的中心位置、圣经历史的突出地位以及边缘的怪物形象,都反映了基督教的世界观。它不是世界的模型,而是世界的化身,是冥想和内心朝圣的景观,也是一个圣像。
然而,随着制图技术的发展和世界观念的转变,赫里福德世界地图这类中世纪地图逐渐失去了实用性。托勒密地理学说的重新发现,带来了以坐标投影为基础的新制图学,旨在将地球尽可能准确地投影到平面上,但这也导致世界失去了中心和精神意义。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