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的发展历程及功能模块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会计系统,旨在填补ERP与现场自动化系统间的管理信息断层。MES通过集成生产现场的信息系统,包括RFID物联网技术、生产计划管理、标准工时及派工、裁剪管理、车间刷卡管理、工序外发、计件工资、质量和返工管理等,实现生产协同管理。MES系统提升了工厂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无附加值活动,确保实时数据处理和生产透明度,助力制造业信息化升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20世纪90年代初,工业界开始认识到,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现代生产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一个制造型企业能否良性运营,关键是使“计划”与“生产”密切配合。虽然大部分企业都上了ERP和现场自动化系统,并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但是由于ERP系统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管理的上层,一般对车间层的管理流程不提供直接和详细的支持,而现场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主要在于现场设备和工艺参数的监控,只是向管理人员提供现场检测和统计数据罢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系统。所以,ERP系统和现场自动化系统之间出现了管理信息方面的“断层”,对于用户车间层面的调度和管理要求,它们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或功能薄弱。目前,企业需要一个可以将业务系统和控制系统集成在一起的中间层,为企业打造一个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

一、MES的形成三个阶段:

(1)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从会计系统衍生出MRP, 主要协助工厂做物料需求规划。

(2)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MRP衍生为MR-PII。由于MRPII不具备预测及管理需求分配的功能,还缺乏现场管理功能,因此,伴随出现了诸如预测、DRP、MES (仅仅强调对在制品的追踪)与单一功能的系统(如产品质量管理功能)等相关系统,如设备状态监控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包括生产进度跟踪、生产统计等功能的生产管理系统。也就是说,在未实施整体解决方案或信息系统以前,各企业引人的只是单一功能的软件产品和个别系统,MRP和DCS层的工作也是分别进行的,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横向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二是 MRP、MRPII和DCS两层之间形成缺损环或链接。

(3)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这些系统通过扩大功能来解决“信息孤岛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