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代强化NO18|矩阵的相似与相似对角化|概念|性质|判定|矩阵相似

相似

基本概念

设A和B为两个n阶方阵,如果存在一个n阶可逆矩阵P使得B=PAP−1,则称矩阵A和B相似,记作A∼B。【注】(1) 对任意n阶矩阵A,有A与A相似;(2) 若A与B相似,且B与C相似,则A与C相似。 \begin{aligned} &设A和B为两个n阶方阵,如果存在一个n阶可逆矩阵P使得B=PAP^{-1},\\&则称矩阵A和B相似,记作A \sim B。\\ & \\ &\boxed{【注】} \\ &(1)\ 对任意n阶矩阵A,有A与A相似;\\ &(2)\ 若A与B相似,且B与C相似,则A与C相似。 \end{aligned} AB为两个n阶方阵,如果存在一个n阶可逆矩阵P使得B=PAP1则称矩阵AB相似,记作AB【注】(1) 对任意n阶矩阵A,有AA相似;(2) AB相似,且BC相似,则AC相似。

常用性质

(1) A∼B  ⟹  AT∼BT;(2) A∼B 且矩阵 A 可逆  ⟹  A−1∼B−1;(3) A∼B  ⟹  f(A)∼f(B), 其中 f(x) 为多项式;(4) A∼B  ⟹  ∣A∣=∣B∣;(5) A∼B  ⟹  r(A)=r(B);(6) A∼B  ⟹  ∣λE−A∣=∣λE−B∣, 也即相似的矩阵具有相同的特征值;(7) A∼B  ⟹  tr(A)=tr(B)。 \begin{aligned} &(1)\ A \sim B \implies A^T \sim B^T; \\ & \\ &(2)\ A \sim B\ \text{且矩阵}\ A\ \text{可逆} \implies A^{-1} \sim B^{-1}; \\ & \\ &(3)\ A \sim B \implies f(A) \sim f(B),\ \text{其中}\ f(x)\ \text{为多项式}; \\ & \\ &(4)\ A \sim B \implies |A| = |B|; \\ & \\ &(5)\ A \sim B \implies r(A) = r(B); \\ & \\ &(6)\ A \sim B \implies |\lambda E - A| = |\lambda E - B|,\ \text{也即相似的矩阵具有相同的特征值}; \\ & \\ &(7)\ A \sim B \implies \text{tr}(A) = \text{tr}(B)。 \end{aligned} (1) ABATBT;(2) AB 且矩阵 A 可逆A1B1;(3) ABf(A)f(B), 其中 f(x) 为多项式;(4) ABA=B;(5) ABr(A)=r(B);(6) ABλEA=λEB, 也即相似的矩阵具有相同的特征值;(7) ABtr(A)=tr(B)
【注】(1)结合前三条性质还可以知道,如果 A∼B ,则有f(AT)∼f(BT), f(A−1)∼f(B−1) (A可逆)(2)相似的矩阵具有相同的特征值,这条性质在考试中用得比较多。需要注意的是它的逆命题不成立,也即:有相同特征值的矩阵不一定相似。如令 A=[0100],B=[0000],容易检验矩阵 A,B 的特征值相同,但对于任意的二阶可逆矩阵 P ,都有 PBP−1=O≠A ,可知 A,B 不相似。 \begin{aligned} &【注】(1)结合前三条性质还可以知道,如果\ A \sim B\ ,则有 \\ &f(A^T) \sim f(B^T),\ f(A^{-1}) \sim f(B^{-1})\ (A可逆) \\ & \\ &(2)相似的矩阵具有相同的特征值,这条性质在考试中用得比较多。\\&需要注意的是它的逆命题不成立,也即:有相同特征值的矩阵不一定相似。\\&如令\ A = \begin{bmatrix} 0 & 1 \\ 0 & 0 \end{bmatrix}, B = \begin{bmatrix} 0 & 0 \\ 0 & 0 \end{bmatrix},容易检验矩阵\ A,B\ 的特征值相同,\\&但对于任意的二阶可逆矩阵\ P\ ,都有\ PBP^{-1} = O \neq A\ ,可知\ A,B\ 不相似。 \end{aligned} 【注】(1)结合前三条性质还可以知道,如果 AB ,则有f(AT)f(BT), f(A1)f(B1) A可逆)2)相似的矩阵具有相同的特征值,这条性质在考试中用得比较多。需要注意的是它的逆命题不成立,也即:有相同特征值的矩阵不一定相似。如令 A=[0010],B=[0000],容易检验矩阵 A,B 的特征值相同,但对于任意的二阶可逆矩阵 P ,都有 PBP1=O=A ,可知 A,B 不相似。

相似对角化

基本概念

对n阶方阵A,如果存在一个n阶对角矩阵Λ,使得A与Λ相似,则称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并把Λ称为矩阵A的相似标准形。【注】(1)相似对角化一般简称对角化,矩阵A可对角化的定义还可以等价地描述为:一是存在n阶可逆矩阵P,与n阶对角矩阵Λ,使得A=PΛP−1;二是存在n阶可逆矩阵P使得P−1AP为对角矩阵。(2)相似对角化是本模块的核心考点,关于相似对角化我们主要掌握两个问题:一是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条件,二是相似对角化的相关计算(最基本的是可逆矩阵P,与n阶对角矩阵Λ的计算)。 \begin{aligned} &对n阶方阵A,如果存在一个n阶对角矩阵\Lambda,使得A与\Lambda相似,\\&则称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并把\Lambda称为矩阵A的相似标准形。\\ & \\ &\boxed{【注】}\\&(1)相似对角化一般简称对角化,矩阵A可对角化的定义还可以等价地描述为:\\ &一是存在n阶可逆矩阵P,与n阶对角矩阵\Lambda,使得A=P\Lambda P^{-1};\\&二是存在n阶可逆矩阵P使得P^{-1}AP为对角矩阵。\\ & (2)相似对角化是本模块的核心考点,关于相似对角化我们主要掌握两个问题:\\&一是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条件,\\&二是相似对角化的相关计算(最基本的是可逆矩阵P,与n阶对角矩阵\Lambda的计算)。 \end{aligned} n阶方阵A,如果存在一个n阶对角矩阵Λ,使得AΛ相似,则称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并把Λ称为矩阵A的相似标准形。【注】(1)相似对角化一般简称对角化,矩阵A可对角化的定义还可以等价地描述为:一是存在n阶可逆矩阵P,与n阶对角矩阵Λ,使得A=PΛP1;二是存在n阶可逆矩阵P使得P1AP为对角矩阵。(2)相似对角化是本模块的核心考点,关于相似对角化我们主要掌握两个问题:一是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条件,二是相似对角化的相关计算(最基本的是可逆矩阵P,与n阶对角矩阵Λ的计算)。

判定定理

(1)定理:n阶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是矩阵A存在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同时,在等式A=PΛP−1中,对角矩阵Λ的对角线元素为A的n个特征值,可逆矩阵P的列向量为矩阵A对应的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推论:设矩阵A有n个互不相同的特征值,则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 \begin{aligned} &(1)定理:n阶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是\\&矩阵A存在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同时,在等式A=P\Lambda P^{-1}中,对角矩阵\Lambda的对角线元素为A的n个特征值,\\&可逆矩阵P的列向量为矩阵A对应的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推论:设矩阵A有n个互不相同的特征值,则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 \end{aligned} (1)定理:n阶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是矩阵A存在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同时,在等式A=PΛP1中,对角矩阵Λ的对角线元素为An个特征值,可逆矩阵P的列向量为矩阵A对应的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推论:设矩阵An个互不相同的特征值,则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
(2)定理:n阶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特征值λ,λ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个数都等于λ的重数。推论:n阶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特征值λ,n−r(λE−A)=λ的重数。 \begin{aligned} &(2)定理:n阶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特征值\lambda,\\&\lambda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个数都等于\lambda的重数。 \\ &推论:n阶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特征值\lambda,\\&n - r(\lambda E - A) = \lambda的重数。 \end{aligned} (2)定理:n阶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特征值λλ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个数都等于λ的重数。推论:n阶矩阵A可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特征值λnr(λEA)=λ的重数。

矩阵相似

矩阵相似的判定

![[Pasted image 20251123190101.png]]

解:∃ 可逆矩阵 P,使 PAP−1=B.BT=(PAP−1)T=(P−1)TATPT=(PT)−1ATPT,故 BT与AT相似;B−1=(PAP−1)−1=(P−1)−1A−1P−1=PA−1P−1,故 B−1与A−1相似;B+BT=PAP−1+(PT)−1ATPT=?B+B−1=PAP−1+PA−1P−1=P(A+A−1)P−1,故 B+B−1与A+A−1相似. \begin{aligned} &解:\exists\ 可逆矩阵\ P,使\ PAP^{-1}=B. \\ & \\ &B^T=(PAP^{-1})^T=(P^{-1})^TA^TP^T=(P^T)^{-1}A^TP^T,故\ B^T与A^T相似; \\ & \\ &B^{-1}=(PAP^{-1})^{-1}=(P^{-1})^{-1}A^{-1}P^{-1}=PA^{-1}P^{-1},故\ B^{-1}与A^{-1}相似; \\ & \\ &B+B^T=PAP^{-1}+(P^T)^{-1}A^TP^T=? \\ & \\ &B+B^{-1}=PAP^{-1}+PA^{-1}P^{-1}=P(A+A^{-1})P^{-1},故\ B+B^{-1}与A+A^{-1}相似. \end{aligned} 解: 可逆矩阵 P,使 PAP1=B.BT=(PAP1)T=(P1)TATPT=(PT)1ATPT,故 BTAT相似;B1=(PAP1)1=(P1)1A1P1=PA1P1,故 B1A1相似;B+BT=PAP1+(PT)1ATPT=?B+B1=PAP1+PA1P1=P(A+A1)P1,故 B+B1A+A1相似.
选C
【小结】对于抽象型矩阵相似关系的判定,一般通过定义和性质,设 A,B 是可逆矩阵,且 A 与 B 相似,则有① kA∼kB, Ak∼Bk, f(A)∼f(B), AT∼BT, A−1∼B−1, A∗∼B∗,② f(A)+A−1∼f(B)+B−1。 \begin{aligned} &【小结】对于抽象型矩阵相似关系的判定,一般通过定义和性质,\\&设\ A,B\ 是可逆矩阵,且\ A\ 与\ B\ 相似,则有 \\ & \\ &①\ kA \sim kB,\ A^k \sim B^k,\ f(A) \sim f(B),\ A^T \sim B^T,\ A^{-1} \sim B^{-1},\ A^* \sim B^*, \\ & \\ &②\ f(A) + A^{-1} \sim f(B) + B^{-1}。 \end{aligned} 【小结】对于抽象型矩阵相似关系的判定,一般通过定义和性质, A,B 是可逆矩阵,且 A  B 相似,则有 kAkB, AkBk, f(A)f(B), ATBT, A1B1, AB, f(A)+A1f(B)+B1
![[Pasted image 20251123190433.png]]

若可相似对角化,则特征值相同则相似。2的重数=3−r(A−2E)A可相似对角化。A的特征值与C的特征值相同故A与C相似。2的重数≠3−r(B−2E)B不可相似对角化。C为对角阵,故B与C不相似。 \begin{aligned} &若可相似对角化,则特征值相同则相似。\\ & \\ &2的重数=3-r(A-2E) \\ &A可相似对角化。\\ &A的特征值与C的特征值相同 \\ &故A与C相似。\\ & \\ &2的重数\neq3-r(B-2E) \\ &B不可相似对角化。\\ &C为对角阵,故B与C不相似。 \end{aligned} 若可相似对角化,则特征值相同则相似。2的重数=3r(A2E)A可相似对角化。A的特征值与C的特征值相同AC相似。2的重数=3r(B2E)B不可相似对角化。C为对角阵,故BC不相似。
![[Pasted image 20251123200740.png]]

1的重数≠3−r(A−E)不可相似对角化若3−r(A−E)=3r(A−E)=0  ⟹  A−E=0  ⟹  A=E只有单位矩阵可以与其相似对角化 \begin{aligned} &1的重数 \neq 3 - r(A - E) \\ &\text{不可相似对角化}\\&\\&若3 - r(A - E) = 3 \\ &r(A - E) = 0 \implies A - E = 0 \implies A = E \\ & 只有单位矩阵可以与其相似对角化 \end{aligned} 1的重数=3r(AE)不可相似对角化3r(AE)=3r(AE)=0AE=0A=E只有单位矩阵可以与其相似对角化
若两个矩阵均不可相似对角化,根据相似的必要条件来排除相似的可能:相似的必要条件{① 秩相等② 特征值相同③ 迹相同④ 行列式相同⑤ r(f(A))=r(f(B)) \begin{aligned} &若两个矩阵均不可相似对角化,根据相似的必要条件来排除相似的可能: \\ &相似的必要条件\begin{cases} ①\ 秩相等 \\ ②\ 特征值相同 \\ ③\ 迹相同 \\ ④\ 行列式相同 \\ ⑤\ r(f(A)) = r(f(B)) \end{cases} \end{aligned} 若两个矩阵均不可相似对角化,根据相似的必要条件来排除相似的可能:相似的必要条件 秩相等 特征值相同 迹相同 行列式相同 r(f(A))=r(f(B))
解:r(P−E)=2,r(A−E)=2r(B−E)=1,r(C−E)=1,r(D−E)=1故排除B、C、D,选A \begin{aligned} &解: \quad r(P - E) = 2, \quad r(A - E) = 2 \\ &r(B - E) = 1, \quad r(C - E) = 1, \quad r(D - E) = 1 \\ &故排除B、C、D,选A \end{aligned} :r(PE)=2,r(AE)=2r(BE)=1,r(CE)=1,r(DE)=1故排除BCD,选A
【小结】判断矩阵相似的基本思路:1.对于抽象型矩阵,一般可以通过相似的定义和性质来判断;2.对于数值型矩阵,可以分为如下三种情况:(1)首先检验两个矩阵的秩和特征值是否相同,如果有一个不同,则一定不相似;(2)如果特征值和秩均相同,则检验两个矩阵是否可相似对角化,如果两个矩阵均可相似对角化,则由矩阵相似的传递性可知,这两个矩阵一定相似;如果两个矩阵一个可相似对角化,一个不可以,则一定不相似。(3)如果特征值和秩都相同,同时两个矩阵都不可以相似对角化,则还可以检验r(λE−A),如果对于矩阵的某一个特征值λ,有r(λE−A)≠r(λE−B),则矩阵A,B不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此方法只能得出不相似,在选择题中可以排除错误选项,对于两个均不可相似对角化的矩阵,只能通过定义来得出相似。 \begin{aligned} &【小结】判断矩阵相似的基本思路: \\ &1. 对于抽象型矩阵,一般可以通过相似的定义和性质来判断; \\ &2. 对于数值型矩阵,可以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 &\quad(1)首先检验两个矩阵的秩和特征值是否相同,如果有一个不同,则一定不相似; \\ &\quad(2)如果特征值和秩均相同,则检验两个矩阵是否可相似对角化,如果两个矩阵均可 \\ &\qquad 相似对角化,则由矩阵相似的传递性可知,这两个矩阵一定相似;如果两个矩阵一个可 \\ &\qquad 相似对角化,一个不可以,则一定不相似。 \\ &\quad(3)如果特征值和秩都相同,同时两个矩阵都不可以相似对角化,则还可以检验 \\ &\qquad r(\lambda E - A),如果对于矩阵的某一个特征值\lambda,有r(\lambda E - A) \neq r(\lambda E - B),则矩 \\ &\qquad 阵A,B不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此方法只能得出不相似,在选择题中可以排除错误选项, \\ &\qquad 对于两个均不可相似对角化的矩阵,只能通过定义来得出相似。 \end{aligned} 【小结】判断矩阵相似的基本思路:1.对于抽象型矩阵,一般可以通过相似的定义和性质来判断;2.对于数值型矩阵,可以分为如下三种情况:1)首先检验两个矩阵的秩和特征值是否相同,如果有一个不同,则一定不相似;2)如果特征值和秩均相同,则检验两个矩阵是否可相似对角化,如果两个矩阵均可相似对角化,则由矩阵相似的传递性可知,这两个矩阵一定相似;如果两个矩阵一个可相似对角化,一个不可以,则一定不相似。3)如果特征值和秩都相同,同时两个矩阵都不可以相似对角化,则还可以检验r(λEA),如果对于矩阵的某一个特征值λ,有r(λEA)=r(λEB),则矩A,B不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此方法只能得出不相似,在选择题中可以排除错误选项,对于两个均不可相似对角化的矩阵,只能通过定义来得出相似。

矩阵相似的相关计算

![[Pasted image 20251123231324.png]]

A(α1 α2 α3)=(α1 α2 α3)(20011−1121)∣B−λE∣=∣2−λ0011−λ−1121−λ∣=(2−λ)((λ−1)2+4) \begin{aligned} &A(\alpha_1\ \alpha_2\ \alpha_3) = (\alpha_1\ \alpha_2\ \alpha_3) \begin{pmatrix} 2 & 0 & 0 \\ 1 & 1 & -1 \\ 1 & 2 & 1 \end{pmatrix} \\ &|B - \lambda E| = \begin{vmatrix} 2 - \lambda & 0 & 0 \\ 1 & 1 - \lambda & -1 \\ 1 & 2 & 1 - \lambda \end{vmatrix} = (2 - \lambda)\left((\lambda - 1)^2 + 4\right) \end{aligned} A(α1 α2 α3)=(α1 α2 α3)211012011BλE=2λ1101λ2011λ=(2λ)((λ1)2+4)
答案是2
【小结】如果α1,α2,…,αn为线性无关的n维列向量组,且A(α1,α2,…,αn)=(α1,α2,…,αn)B,则A相似于B。 \begin{aligned} &【小结】如果\alpha_1,\alpha_2,\ldots,\alpha_n为线性无关的n维列向量组,且 \\ &A(\alpha_1,\alpha_2,\ldots,\alpha_n) = (\alpha_1,\alpha_2,\ldots,\alpha_n)B,则A相似于B。 \end{aligned} 【小结】如果α1,α2,,αn为线性无关的n维列向量组,且A(α1,α2,,αn)=(α1,α2,,αn)B,则A相似于B
![[Pasted image 20251123234142.png]]

解:法1:特征值,令A=B=(001010100)r(A−2E)=r(−2010−1010−2)=3r(A−E)=r(−10100010−1)=1故选C. \begin{aligned} &解:法1:特征值,令A = B = \begin{pmatrix} 0 & 0 & 1 \\ 0 & 1 & 0 \\ 1 & 0 & 0 \end{pmatrix} \\ &r(A - 2E) = r\begin{pmatrix} -2 & 0 & 1 \\ 0 & -1 & 0 \\ 1 & 0 & -2 \end{pmatrix} = 3 \\ &r(A - E) = r\begin{pmatrix} -1 & 0 & 1 \\ 0 & 0 & 0 \\ 1 & 0 & -1 \end{pmatrix} = 1 \\ &故选C. \end{aligned} 解:法1:特征值,令A=B=001010100r(A2E)=r201010102=3r(AE)=r101000101=1故选C.
法2:由相似的必要条件可知:r(A−2E)=r(B−2E)=3r(A−E)=r(B−E)=1选C. \begin{aligned} &法2:由相似的必要条件可知: \\ &r(A - 2E) = r(B - 2E) = 3 \\ &r(A - E) = r(B - E) = 1 \\ &选C. \end{aligned} 2:由相似的必要条件可知:r(A2E)=r(B2E)=3r(AE)=r(BE)=1C.
【小结】已知矩阵A相似于B,求r(f(A))或∣f(A)∣,可直接利用r(f(A))=r(f(B)),∣f(A)∣=∣f(B)∣来求,试图先求出B的特征值,再由A的特征值得出r(f(A))或∣f(A)∣是繁琐甚至不可行的方法。 \begin{aligned} &【小结】已知矩阵A相似于B,求r(f(A))或|f(A)|,可直接利用 \\ &r(f(A)) = r(f(B)),|f(A)| = |f(B)|来求,试图先求出B的特征值,再由A的特征值 \\ &得出r(f(A))或|f(A)|是繁琐甚至不可行的方法。 \end{aligned} 【小结】已知矩阵A相似于B,求r(f(A))f(A),可直接利用r(f(A))=r(f(B))f(A)=f(B)来求,试图先求出B的特征值,再由A的特征值得出r(f(A))f(A)是繁琐甚至不可行的方法。
![[Pasted image 20251124075910.png]]

(1) A(x, Ax, A2x)=(Ax, A2x, −x+2Ax+3A2x)=(x, Ax, A2x)(00−1102013)解:(2) B=(00−1102013), ∣B−λE∣=∣−λ0−11−λ2013−λ∣=−λ3+3λ2+2λ−1=0, 无法求解.换思路:(2) ∣A+2E∣=∣B+2E∣=∣20−1122015∣=∣0−4−5122015∣=15 \begin{aligned} &(1)\ A(x,\ Ax,\ A^2x) = (Ax,\ A^2x,\ -x + 2Ax + 3A^2x) \\ &= (x,\ Ax,\ A^2x) \begin{pmatrix} 0 & 0 & -1 \\ 1 & 0 & 2 \\ 0 & 1 & 3 \end{pmatrix} \\ \\ &解:(2)\ B = \begin{pmatrix} 0 & 0 & -1 \\ 1 & 0 & 2 \\ 0 & 1 & 3 \end{pmatrix},\ |B - \lambda E| = \begin{vmatrix} -\lambda & 0 & -1 \\ 1 & -\lambda & 2 \\ 0 & 1 & 3 - \lambda \end{vmatrix} = -\lambda^3 + 3\lambda^2 + 2\lambda - 1 = 0,\ 无法求解. \\ &换思路: \\ &(2)\ |A + 2E| = |B + 2E| = \begin{vmatrix} 2 & 0 & -1 \\ 1 & 2 & 2 \\ 0 & 1 & 5 \end{vmatrix} = \begin{vmatrix} 0 & -4 & -5 \\ 1 & 2 & 2 \\ 0 & 1 & 5 \end{vmatrix} = 15 \end{aligned} (1) A(x, Ax, A2x)=(Ax, A2x, x+2Ax+3A2x)=(x, Ax, A2x)010001123解:(2) B=010001123, BλE=λ100λ1123λ=λ3+3λ2+2λ1=0, 无法求解.换思路:(2) A+2E=B+2E=210021125=010421525=15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