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参考】缓启动电路

一、外部供电直接上电可能导致的问题

1、在热拔插的过程中,两个连接器的机械接触,触点在瞬间会出现弹跳,电源不稳,发生震荡。这期间系统工作可能造成不稳定。

2、由于电路中存在滤波或大电解电容,在上电瞬间,会产生较大的脉冲电流,有时候会看到DC接头有明显的打火现象,这就可能引起电路的异常,造成各芯片的损坏。

二、采用缓启动电路的好处

1、延缓输入电源的上电时间:电源输入一般要求热插拔,在插拔过程中,接触是不稳定的,会有抖动的影响。

2、减少上电的冲击电流:电源上电速度变慢,能有效减少冲击电流。电源都会有滤波或者大的电解电容,上电瞬间,由于电容的充电,会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造成电源电压抖动,跌落,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

三、缓启动电路的几种方式

1、选择带缓启动的芯片

如下图SGM6623带有使能脚,当EN为高电平,芯片工作;当EN为低电平,芯片不工作。

那么,我们可以将EN引脚加入一个RC延时电路,延缓芯片开启的工作时间,达到缓启动的目的(如下为示意图),通过调整RC的参数可实现缓启动的上升时间。

举例说明:假设希望缓启动上升时间为 100ms,按照一阶 RC 充电电路中,电容电压达到约 95% 所需时间近似为 3 个时间常数(τ)来估算。则 3τ = 100ms,那么 τ = 100ms / 3 ≈ 33.3ms。

若选取电阻 R = 10kΩ ,根据 τ = RC,可得电容 C = τ / R = 33.3×10⁻³s / 10×10³Ω = 3.33μF,可选取接近的标准电容值如 3.3μF 。

2、MOS管实现缓启动电路

当芯片不带缓启动电路,或自带的缓启动电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时,我们该如何?

一般缓启电路都可以由MOS管来设计,因为MOS管有很低的导通电阻以及驱动电路简单,所以用途广泛。如下电路图,下面详细说说该电路是如何设计的。

该电路主要由D1,R1,R2,C1和Q10组成。

①D1是稳压二极管,防止输入电压过大损坏P-MOS管;

②C1和R2的作用是实现防抖动延时功能;

③R1的作用是给C1提供一个快速放电的回路,要求R1跟R2之间的分压值必须大于MOS导通电压。

原理分析:

该电路中最重要的元器件就是P-MOS管,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MOS管的基础知识。

图中为PMOS,做开关管的时候,电流是从S流到D端。

导通条件是:Ug < Us,简单认为Ug=Us截止。具体小多少,得看管子参数。

假设pmos型号为AO3401。

查看数据手册,Vgs(th)最大值为-1.3,即Ug 至少要小于 Us有1.3V的电压。

那到底取值多少合适呢?,查看手册Vds和Id的曲线关系图可以看出Vgs=-10V时,管子导通的速度最快(导通速度越快,弥勒平台停留的时间越短,功耗越小),且没有超过要求的最大值。一般PMOS驱动电压都设置为Vgs=-10V。

该电路中,电阻R1,R2和C1构成了分压式RC时间常数电路,C1并联在Q10的GS极之间。

原理分析:

1、当12V电源接通瞬间,C1未充电,Vgs=0,MOS不导通。

2、过一段时间后,12V通过R2向C1充电,当C1的电压达到Vth时,MOS开始导通,这一阶段,完成的是延时上电的作用。

3、MOS管开始导通后,Vgs继续增加(最终在-10V左右),管子迅速打开,缓启动的输出电压逐渐升高直到与输入电压基本一致。在这一过程中,输出电压并不是瞬间跳变到最高的,因此,大大减轻了冲击电流的干扰。这一过程的时间与C1的充电速度,MOS的特性,负载特性都有关系,可粗略计算,还需实测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

1、缓启动的时间常数电路必须确保电容充电完成后其电压不能大于其Vgs最大电压范围

因为一般大功率MOS管的G,S间击穿电压在20V左右,电压过高,会损坏MOS管(现在很多单板上在电容两端并联了一个稳压管就是起这个作用的),但也不能低于10V,因为一般大功率MOS管的D,S间电阻Rds(on)都需要Vgs达到10V后才达到最小值(一般在<0.1ohm量级)。

2、缓启动的延迟时间不能太长

缓启动关键器件MOS管在从截止到导通转换的过程中瞬间功耗是非常大的,如果电容充电过于缓慢,造成边沿时间太长,MOS管将因为功耗过大而损坏。延时一般取几十毫秒。

### 电源缓启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原理 #### 缓启动电路的作用 缓启动电路的主要功能在于解决单板插入上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瞬态问题。具体来说,它能够有效减少因大容量滤波电容充电而导致的冲击电流,从而避免母板电源电压跌落和电磁干扰等问题[^2]。此外,缓启动还具有延迟单板电源上电时间的能力,使得在热插拔场景下,单板插头与母板插针接触不稳定期间不会立即触发异常工作状态。 #### 实现方法概述 缓启动电路的核心元件通常是MOS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因其具备较低的导通电阻 \( R_{DS(on)} \) 和简单的驱动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此类设计中[^1]。通过合理配置外围元器件,如限流电阻、充放电电容等,可构建出满足需求的缓启动方案。 对于正极性电源系统而言,常选用PMOS作为开关组件;而在负极性供电环境下,则倾向于利用NMOS完成相应功能[^1]。以下将以基于NMOS的典型-48V电源缓启动为例展开说明: #### 工作机制详解 在一个典型的NMOS缓启动电路里,当外部控制信号激活后,内部定时器会逐步调整栅源电压 \( V_{GS} \),促使MOS管逐渐进入饱和区并最终完全开启。在此过渡阶段内,流入负载侧的大容量储能电容器仅能获得有限电流供应,进而实现了平滑加载过程的目的[^3]。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兼顾保护效果与效率考量,实际工程实践中需严格限定整个缓启动周期长度不宜过长——一般建议维持于数十毫秒级别范围内。一方面是因为长时间滞后可能导致数据传输链路中断风险加剧;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核心功率器件安全性的保障需要,毕竟在整个切换区间内,MOS管可能会经历较高的动态功耗峰值时刻[^4]。 另外,针对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性能优化措施还包括适当调节相关参数组合以进一步削减初始浪涌水平。例如,在某些案例研究当中提到,增大串联接入路径上的缓冲用电解质层厚度至十微法拉量级之后,测量所得的最大冲击电流数值显著下降到了四安培附近区域,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范围之内[^5]。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cipy import signal def simulate_soft_start(tau, t_end): """ Simulate the soft start process using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Parameters: tau (float): Time constant of the RC circuit in seconds. t_end (float): End time for simulation in seconds. Returns: tuple: Arrays representing time and voltage during startup. """ t = np.linspace(0, t_end, num=1000) v_out = 1 - np.exp(-t / tau) return t, v_out tau_value = 0.02 # Example time constant value in seconds end_time = 0.1 # Simulation end time in seconds time_array, output_voltage = simulate_soft_start(tau_value, end_time) print("Time Array:", time_array[:10]) # Display first few values print("Output Voltage:", output_voltage[:10]) ``` 以上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模拟一个软启动过程,其中采用了指数函数来近似描述RC网络响应行为特征。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