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评估的日志记录方案
1. 日志记录思路
在数字图书馆系统中,将日志数据分离为用户数据、系统数据和不同抽象级别的交互数据,通过时间戳和标识符将特定用户与每个事件关联起来。这样,交易日志既能按时间顺序跟踪用户在特定层级的操作,也能对用户搜索操作在各层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当然,为减少日志记录的开销,数字图书馆系统可能只在低抽象级别捕获数据,并将用户界面(UI)事件映射为更抽象的事件用于后续分析。
2. 日志记录模型层级
日志记录模型包含以下几个层级:
- 系统层级 :描述系统随时间的变化,由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硬件和软件的各种参数表示。这些参数可由后端直接捕获,通常无需访问数字图书馆的客户端软件参与。系统方面的参数分为静态参数(如操作系统、可用内存、带宽或计算能力)和动态参数(如服务器负载、连接用户数量、网络流量和ping时间,通常随用户操作而变化)。
- 用户行为层级 :代表用户及其行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认知模型,以及与数字图书馆系统外部环境的交互。系统行为通常较易捕获,而用户行为很难通过交易日志捕获,常见的用户研究方法包括视频捕获、出声思考研究、搜索日记、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描述用户的方面也可分为静态参数(如年龄、母语、专业或搜索背景、社会和组织环境,通常在一次会话中不会改变)和动态参数(如挫折感水平或用户在信息任务各阶段的进展)。
- 用户 - 系统交互层级 :在分布式系统中,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日志记录较为复杂,因为大部分交互发生在客户端。因此,低级交互事件需要在用户端捕获并传输到服务器,这给基于浏览器的用户客户端带来了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0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