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态逻辑的哲学根源与发展
1. 时间概念的哲学探讨
时间的本质一直是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就提出了关于时间的基本问题。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时间就像河流一样不可逆;而巴门尼德则认为所有的变化只是表象,时间是一个可逆的参数,世界本质上是不变的。
芝诺的“飞矢不动”悖论生动地展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一切以均匀方式运动的物体要么处于静止状态,要么处于匀速运动状态,但所有运动的物体总是处于“当下”,那么飞行的箭就是静止的。从数学角度看,如果将箭的飞行距离理解为实数连续统,芝诺悖论就很容易被破解,因为连续统中的点是稠密的,不存在“下一个”时刻。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可以看作是赫拉克利特变化学说和巴门尼德不变存在原则的结合。在他看来,石头、植物和动物等物体是原子的聚合体,它们会随时间变化并形成新的原子组合,而原子和虚空是永恒不变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物理学的任务是解释自然界多样性和变化的原理与功能。
2. 亚里士多德的时态逻辑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形式和质料的概念。形式是使个体成为其自身的普遍原则,质料则是由形式所决定的东西。质料也被称为形成的可能性(“潜能”),只有当质料被赋予形式时,现实才会产生。运动被定义为从可能性到现实的转变,即“潜能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对芝诺悖论的解决方法是批判芝诺对“当下”的定义。他认为“当下”不是时间的一部分,而是时间连续统中的一个潜在的、非实际的分割点,它将未来与过去分开。因此,“当下”只是一种可能性,而箭实际上是在做连续的运动。
亚里士多德还精确地阐述了连续统的概念。他认为时间在“当下”是连续连接的,但时间本身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