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CT图像重建与设备评估技术解析

CT图像重建与设备评估技术解析

优化问题求解

在优化问题中,定义优化准则的函数是凸函数,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找到最优解,并且能够保证达到全局最小值。选择合适的优化方法时,主要应考虑计算效率。

以优化准则的第一个分量近似为二次函数的情况为例,我们可以使用牛顿迭代算法。为了说明该算法寻找二次函数最小值的能力,我们使用一个简单的示例函数:$fun(x) = x^2$。在算法的第$t$次迭代步骤中,我们用$x(t)$表示变量$x$的值。如果我们将$fun(x)$在$x(t)$处展开为泰勒级数,那么寻找$fun(x)$的极值可以表示为:
$fun_{min}(x) = \min_{x} Fun^{(t)}(x)$
$= \min_{x} [fun(x^{(t)}) + (x - x^{(t)}) fun’(x^{(t)}) + \frac{1}{2} (x - x^{(t)})^2 fun’‘(x^{(t)})]$

函数在$x$处存在极值的必要条件是该点的导数等于0,即:
$\frac{dFun^{(t)}(x)}{dx} = 0$
由此可得:
$x^{(t)} - \frac{fun’(x^{(t)})}{fun’‘(x^{(t)})} = x^{(t)} - \frac{2x^{(t)}}{2} = 0$

这样,我们可以在一步内使优化算法收敛到解。如果$fun(x)$近似为二次函数,如式8.65中的优化准则,收敛速度仍然相对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函数$Fun^{(t)}(x)$取最小值时的$x^{(t)} {min}$只是$fun(x)$实际最小值的近似值。假设在后续的迭代步骤中,我们选择$x^{(t)} {min}$作为初始条件$x^{(t + 1)}$来展开$fun(x)$,我们可以得到:
$\frac{dFun^{(t)}(x)}{dx}\big| {x = x^{(t + 1)}} = fun’(x^{(t)}) + (x - x^{(t)}) fun’‘(x^{(t)})\big| {x = x^{(t + 1)}} = 0$

通过求解上述方程的根,我们可以得到$fun(x)$最小值的逐次近似值$x^{(t)}$,$t = 1, 2, …$。

我们使用的寻找最优解的关系为:
$\hat{l}^{(t + 1)} m = \arg\min {l > 0} \left[ \sum_{k = 1}^{L \times W} \frac{d_k}{2} \left[ 2v_{km} (\hat{p} k - v {k} l^{(t)}) (l_m - l^{(t)} m) + v {km}^2 (l_m - l^{(t)} m)^2 \right] + \frac{1}{fun(r)} \sum {m, \tilde{m} \in C} V_r (\hat{l} m - \hat{l} {\tilde{m}}) \right]$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考虑式8.70中二次项的泰勒级数展开中的海森矩阵。这意味着在这种方法中,当一个图像像素通过连续的优化步骤得到改善时,其余像素保持固定,从而显著加快了重建过程。为了减少这种简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随机确定选择像素进行修改的顺序。在多维空间中寻找最优解的算法改进被称为牛顿 - 拉夫逊方法。

为了改变单个图像点,我们需要确定式8.70中括号内函数的最小值。为此,我们计算该函数关于$l_m^*$的导数的零点,得到:
$\sum_{k = 1}^{K \times H \times H} d_k v_{km} (\hat{p} k - v {k} l^{(t)}) + \sum_{k = 1}^{K \times H \times H} d_k v_{km}^2 (l_m - l^{(t)} m) + \frac{1}{fun(r)} \sum {m, \tilde{m} \in C} Q_r (\hat{l} m - \hat{l} {\tilde{m}}) = 0$

其中,$Q_r(\cdot)$是势函数$V_r(\cdot)$的一阶导数,称为影响函数。对于式8.63中的$q(\hat{l} m - \hat{l} {\tilde{m}})$函数,影响函数的形式为:
$Q_r (\hat{l} m - \hat{l} {\tilde{m}}) = w_{m\tilde{m}} \left[ \frac{|\hat{l} m - \hat{l} {\tilde{m}}|^a}{1 + (\frac{|\hat{l} m - \hat{l} {\tilde{m}}|}{d})^a} \right]^{a - b} \left[ a - \frac{(a - b)}{d^{a - b}} \frac{|\hat{l} m - \hat{l} {\tilde{m}}|^a}{1 + (\frac{|\hat{l} m - \hat{l} {\tilde{m}}|}{d})^a} \right] \text{sign}(\hat{l} m - \hat{l} {\tilde{m}})$

为了满足式8.70的假设,我们将$\hat{l}_m = \hat{l}^{(t + 1)}_m$代入式8.71,并继续进行下一次迭代,令$\hat{l}^{(t)}_m = \hat{l}^{(t + 1)}_m$。

迭代坐标下降算法的实际应用

上述讨论为使用螺旋投影系统(扫描仪)和锥形辐射束进行测量的重建算法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在实际重建之前,我们需要根据投影参数预先计算矩阵系数$v$的元素$v_{km}$的值,其中$k = 1, 2, …, K \times H \times H$($K$是行数,$H$是屏幕上每行的探测器数量(通道数),$H$是检查期间进行的总投影数);$m = 1, …, I; I + 1, …, I \times J; I \times J + 1, …; I \times J \times N$($I$和$J$是$x - y$平面上的像素数,$N$是沿$z$轴的空间图像切片数)。从扫描仪的测量中,我们可以得到各个投影值$\hat{p}_k$,$k = 1, …, K \times H \times H$。

重建算法的步骤如下:
1. 步骤I :由于优化问题中的目标函数是凸函数,为了加快算法收敛到解的速度,我们使用标准算法(如Feldkamp方法)来确定$t = 0$时的初始条件$l^{(t)}$。
2. 步骤II :随机选择要调整的重建图像元素$l^{(t)} m$。
3. 步骤III :通过例如半区间搜索等方法确定以下方程的根:
$\sum
{k = 1}^{K \times H \times H} d_k v_{km} (\hat{p} k - v {k} l^{(t)}) + \sum_{k = 1}^{K \times H \times H} d_k v_{km}^2 (l_m - l^{(t)} m) + \frac{1}{fun(r)} \sum {m, \tilde{m} \in C} Q_r (\hat{l} m - \hat{l} {\tilde{m}}) = 0$
该方程的根被视为重建像素的下一个值,即$l^{(t + 1)}_m$。
4. 步骤IV :检查所有的$m$ - 体素是否都得到了改善。如果没有,返回步骤II。
5. 步骤V :重复步骤II到步骤IV,直到对于所有的$m$,有$|\hat{l}^{(t + 1)}_m - \hat{l}^{(t)}_m| < \epsilon$,其中在返回步骤II时,我们令$t = t + 1$。

下面是该迭代坐标下降(ICD)算法的流程图:

graph TD;
    A[开始] --> B[使用Feldkamp方法确定初始条件l(0)];
    B --> C[随机选择要调整的元素l(t)m];
    C --> D[确定方程根得到l(t + 1)m];
    D --> E[检查所有m - 体素是否改善];
    E -- 否 --> C;
    E -- 是 --> F{是否满足|l(t + 1)m - l(t)m| < ε};
    F -- 否 --> C;
    F -- 是 --> G[结束];
CT设备的技术参数

CT扫描仪的图像生产可以看作是将患者体内的X射线衰减系数分布转换为重建图像的过程。最终图像是一系列过程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扫描仪的技术参数、投影系统的类型以及应用的重建算法类型。通过建立标准化、定量、可比的标准,可以对CT扫描仪的物理和技术能力进行评估。

CT扫描仪的评估参数包括:
|参数|描述|
| ---- | ---- |
|循环时间|扫描和重建图像的总时间。循环时间越短,越有可能避免因患者运动(包括生理运动,如心跳或呼吸时的胸部运动)引起的伪影。|
|空间分辨率|图像中能够检测到变化的最小区域。该参数通常使用扫描仪的传递函数$G(f_x, f_y)$(通常称为MTF,调制传递函数)来定义。空间分辨率通常根据一维传递函数的截止频率来定义,即函数$MTF(f)$下降到50%、10%或2%水平时的值。该参数的值仅取决于扫描仪中使用的探测器和X射线源的特性、采样方法和重建方法(使用的插值方法和核滤波器)。|
|低对比度分辨率|检测组织中衰减系数微小差异的能力。它定义为在特定辐射剂量下,最小可检测的衰减系数差异(在Hounsfield尺度上)与给定大小物体内的平均值之比。当前扫描仪的分辨率在0.3%到0.4%之间,可以通过增加辐射剂量或延长扫描时间来提高。|
|均匀性|图像均匀性(或非均匀性)的度量。可以通过在均匀标准水模体的选定区域测量平均衰减系数,并使用公式$heterogeneity = \frac{\mu_{max}(x, y) - \mu_{min}(x, y)}{\mu_{max}(x, y) + \mu_{min}(x, y)}$计算,其中$\mu_{max}(x, y)$是模体所有选定区域中的最高平均衰减系数,$\mu_{min}(x, y)$是最小平均衰减系数。|
|线性度|定义了扫描仪平均能量下测量的衰减系数与所有类型组织在Hounsfield尺度上分配的值之间的关系,使用公式$linearity = \sqrt{\frac{1}{I} \sum_{i = 1}^{I} (\mu_i - \mu_{i}^{av})^2}$计算,其中$\mu_i$是在Hounsfield尺度上分配给给定组织的衰减系数,$\mu_{i}^{av}$是扫描仪平均能量下测量的衰减系数,$I$是考虑的组织数量。|
|切片厚度|图像横截面的标称厚度。通常使用扫描仪的半高宽(FWHM)值来确定,该值基于扫描仪的灵敏度函数定义。切片厚度是灵敏度函数图上值等于最大值一半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典型值在0.4 - 10 mm范围内。|
|计算机断层扫描剂量指数(CTDI)|以毫戈瑞(mGy)为单位测量,定义了患者在使用特定CT设备扫描时吸收的剂量。计算公式为$CTDI = \frac{1}{|z_2 - z_1|} \int_{z_1}^{z_2} Dose(z) dz$,其中$Dose(z)$是测试期间模体吸收剂量沿$z$轴的分布,$z_1$,$z_2$是剂量计测量的$z$轴起点和终点。|
|螺距|仅适用于螺旋扫描系统,是患者所在桌子的位移与扫描仪旋转一圈扫描层厚度的比值,计算公式为$pitch = \frac{k}{SW}$,其中$k$是管围绕测试对象移动时螺旋的相对行程(mm/rad),$SW$是层的标称厚度(mm)。|

这些参数对于评估CT扫描仪的性能和选择合适的设备至关重要。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参数来综合考虑CT设备的成像质量、辐射剂量等因素,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CT图像重建与设备评估技术解析(续)

用于CT设备参数验证的模体

为了控制或验证CT扫描仪的参数,人们使用了专门设计的结构,即模体。其中一些模体已经成为标准,而另一些则是由各个医疗设备制造商根据CT扫描仪广泛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设计的。以下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模体。

标准模体

标准模体具有通用性和规范性,被广泛应用于CT设备的参数验证。例如,在确定切片厚度时,会使用由倾斜金属条或金属丝组成的模体。通过测量沿患者主轴相对于固定点的X射线强度,并将结果相对于最大值进行归一化,从而得到扫描仪的灵敏度函数。切片厚度就是灵敏度函数图上值等于最大值一半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制造商提供的模体

由于不同制造商生产的CT扫描仪在功能和设计上存在差异,他们会根据自身设备的特点提供特定的模体。这些模体能够更精准地验证其生产设备的各项参数,确保设备达到预期的性能标准。

模体在CT设备参数验证中的作用流程如下:

graph TD;
    A[选择合适模体] --> B[将模体置于CT扫描仪中进行扫描];
    B --> C[获取扫描数据];
    C --> D[根据数据计算各项参数];
    D --> E[与标准参数对比验证设备性能];
CT设备评估的综合考量

在评估CT设备时,不能仅仅关注某一个或几个参数,而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以下为大家列举一些综合考量的要点。

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CT设备的各个参数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例如,增加辐射剂量可以提高低对比度分辨率,但同时会增加患者吸收的剂量,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在追求高分辨率的同时,需要权衡辐射剂量的增加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

临床应用需求

不同的临床应用场景对CT设备的参数要求也不同。对于需要检测微小病变的检查,如早期癌症筛查,可能更注重空间分辨率和低对比度分辨率;而对于一些需要快速成像的情况,如急诊检查,则更关注循环时间。因此,在选择CT设备时,需要根据实际的临床应用需求来确定各项参数的优先级。

设备的成本效益

除了设备的性能参数外,设备的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包括设备的购买成本、维护成本以及运行成本等。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前提下,需要选择具有较高成本效益的设备,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综合考量CT设备的各项因素的决策流程如下:
|步骤|内容|
| ---- | ---- |
|步骤1|明确临床应用需求,确定各项参数的优先级。|
|步骤2|收集市场上不同CT设备的参数信息和价格信息。|
|步骤3|分析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估不同设备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收益。|
|步骤4|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最适合的CT设备。|

总结

CT图像重建与设备评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在图像重建方面,通过牛顿迭代算法和牛顿 - 拉夫逊方法等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优化问题,加快重建过程。迭代坐标下降算法为CT图像重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可以逐步得到高质量的重建图像。

在CT设备评估方面,我们需要关注设备的技术参数,如循环时间、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等,这些参数直接影响着图像的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同时,使用模体可以对设备的参数进行验证和控制,确保设备的性能符合标准。在选择CT设备时,需要综合考虑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临床应用需求以及设备的成本效益等因素,以做出合理的决策。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加高效、准确、低剂量的CT设备的出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四轴飞行器】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的研究展开,重点介绍基于Matlab代码实现的四轴飞行器动力学建模仿真方法。研究构建了考虑非线性特性的飞行器数学模型,涵盖姿态动力学运动学方程,实现了三自由度(滚转、俯仰、偏航)的精确模拟。文中详细阐述了系统建模过程、控制算法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四轴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学特性控制机制;同时,该模拟器可用于算法验证、控制器设计教学实验。;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和Matlab编程能力的高校学生、科研人员及无人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适合从事飞行器建模、控制算法开发的研究生和初级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四轴飞行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学习仿真验证;②作为控制器(如PID、LQR、MPC等)设计测试的仿真平台;③支持无人机控制系统教学科研项目开发,提升对姿态控制系统仿真的理解。;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Matlab代码逐模块分析,重点关注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实现方式,动手运行并调试仿真程序,以加深对飞行器姿态控制过程的理解。同时可扩展为六自由度模型或加入外部干扰以增强仿真真实性。
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的多智能体点对点过渡轨迹生成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的多智能体点对点过渡轨迹生成研究”展开,重点介绍如何利用DMPC方法实现多智能体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协同轨迹规划控制。文中结合Matlab代码实现,详细阐述了DMPC的基本原理、数学建模过程以及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涵盖点对点转移、避障处理、状态约束通信拓扑等关键技术环节。研究强调算法的分布式特性,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鲁棒性,适用于多无人机、无人车编队等场景。同时,文档列举了大量相关科研方向代码资源,展示了DMPC在路径规划、协同控制、电力系统、信号处理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化、控制理论或机器人学基础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从事智能系统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对多智能体协同控制、优化算法有一定兴趣或研究需求的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多智能体系统的轨迹生成协同控制研究,如无人机集群、无人驾驶车队等;②作为DMPC算法学习仿真实践的参考资料,帮助理解分布式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的结合机制;③支撑科研论文复现、毕业设计或项目开发中的算法验证性能对比。;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提供的Matlab代码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DMPC的优化建模、约束处理信息交互机制;按文档结构逐步学习,同时参考文中提及的路径规划、协同控制等相关案例,加深对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整体理解。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