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源的物理原理与X射线管相关知识
1. X射线源的物理原理
1.1 X射线的产生过程
X射线是通过原子层面的物理过程产生的。波长在10⁻¹²到10⁻⁸米(0.01 - 100 Å)范围内的电磁辐射量子(在医学应用中,范围为6×10⁻¹²到1.2×10⁻¹⁰米(0.06 - 1.2 Å))是由两种过程产生的:
- 电子在原子内壳层之间的跃迁 :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壳层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壳层时,会发射出一个能量等于两个壳层能量差的辐射量子。物理学家称这种辐射为特征X射线辐射,其典型量子能量范围在0.052 - 129.544 keV。由于原子中只允许具有特定能量水平的壳层存在,所以特征辐射的量子能量只能在这个范围内取离散值。
- 带电粒子在物质内被电磁场减速 :当物质内的电磁场使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α粒子或重离子)减速时,损失的能量会以X射线量子的形式发射出来。这种能量可以在高达20 MeV的范围内取任意值,这种类型的X射线辐射通常被称为轫致辐射,在德语中是制动或减速辐射的意思。
1.2 特征X射线的产生
当物质被具有足够大动能的带电粒子轰击,使得电子被从原子轨道中撞出时,就会发射特征X射线。假设一个电子从能量水平为E₁的壳层被撞出,大约在10⁻¹⁵秒后,另一个来自能量较高的E₂壳层的电子会填补这个空位,同时发射出一个能量为$hν = E₁ - E₂$的辐射量子,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ν是发射的辐射量子的频率。
原子中的能量水平可以由以下方程定义:
$E(n, l, j) = c₁\frac{m}{m + mₑ}(Z - r₁)²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