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网络层管理:MPLS与传统IP网络的融合与发展
1. 引言
互联网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分别旨在为科学界提供连接以及支持万维网的概念。这两代提供的服务都是尽力而为的,不保证服务质量(QoS),因此网络管理的作用被淡化。早期和当前的互联网管理主要集中在网络元素层面的配置和性能管理,且配置管理基本是手动过程,需要网络设备层面的技能。
第三代互联网已逐步开启,它本质上支持QoS。像虚拟专用网络(VPN)、语音或多媒体等服务需要严格的QoS规范,这些规范包含在服务级别协议(SLA)中。同时,这些服务需要根据特定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并快速高效地部署。这为管理系统,尤其是IP层的管理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该层的管理将扩展到五个管理功能领域(故障、配置、计费、性能和安全,即FCAPS)以及电信管理网(TMN)参考模型的四个级别,且对人工干预和技能的需求将逐渐减少。
本文将重点介绍IP管理在上述演进场景中的相关方面,涉及传统IP管理,尤其聚焦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连接网络模型的管理。同时,还会基于全球公认的标准和框架,如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开放系统互连(OSI)、国际电信联盟 - 电信管理网(ITU - TMN)和电信管理论坛(TMF),探讨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对网络服务抽象的优势,以及IP/MPLS领域的一些有用工具和趋势。
2. IP/MPLS网络模型
2.1 传统IP网络
传统IP网络,如当前的互联网,基于IP数据报(数据包)提供尽力而为的无连接服务。数据包通过逐跳路由从源到目的地传输,每个数据包都是独立的路由实体,因此不存在流的概念,同一流中的每个数据包可能使用不同的路径,甚至可能丢失。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统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0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