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察觉现象:语言与决策中的微妙力量
在日常交流和决策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因未察觉某些因素而导致的情况。当一个人假设命题 p 成立时,往往不会去核实关于命题 q 的报告是否基于这个假设。说话者可能也持有相同假设,若意识到命题 p,甚至可能不愿再认可命题 q 的真实性。
比如听到“如果她有论文要写,就会在图书馆学习到很晚”,若我们默认图书馆是开放的,就很难判断说话者是否也有同样假设,还是想表达更强烈的意思,比如这个学生非常狂热,即便图书馆关门也会想办法溜进去。这种未察觉情况在类似法则性条件句中尤为明显。
这使得对话中的认知更新变得复杂。参与者不能仅仅持有一种认知状态,还需大致记住促成该状态的更新过程,以便在新的可能性出现时重新审视。这虽然更贴近真实对话,但处理起来却困难得多。不过,它也带来一种有趣的可能:说话者可能会推翻之前接受甚至自己提出的陈述,却并未真正学到新东西。这表明,未察觉动态可能是解释条件句和情态动词在特定语境及说话者影响下语义变化的合理原因。
相关模型对比
经典的未察觉概念源于 [FH88],其初衷是开发不受逻辑全知问题困扰的推理系统。逻辑全知指的是一个主体知晓其所知事实的所有逻辑推论,而消除这一问题有多种原因,如对可能性的“严格”未察觉、计算限制、资源约束、缺乏推理规则知识以及注意力和焦点问题等。不同的未察觉概念化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建模选择,这取决于未察觉模型的预期应用。
当前所讨论的模型与近期理性选择理论中多数未察觉模型存在主要差异。多数模型除了对推理建模和将未察觉纳入博弈论解决方案概念感兴趣外,主要聚焦于从可能的未察觉角度重新分析一些关于理性行为的博弈论预测。
而我们关注的未察觉源于注意力不集中,这种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8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