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 安全测试:从基础到高级策略
在物联网(IoT)的广阔领域中,安全测试是确保设备和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关键环节。以下将深入探讨 IoT 安全测试的多个方面,包括文件测试、攻击策略、工具使用、AI 应用以及 OWASP 相关信息。
文件测试与边缘、雾和云攻击
在对 IoT 设备进行安全测试时,文件测试是重要的一环。若文件并非临时文件,测试人员需确定是否有永久信息可被访问、滥用或损坏。对于安全的 IoT 设备,这些数据应进行加密处理,测试人员可使用破解加密工具尝试访问,最后报告读取文件的难易程度,通常明文文件安全性较差,而加密文件更优。
除了单一 IoT 设备的测试,边缘、雾和云层面的攻击测试也至关重要。在完成基本的 IoT 设备测试和评估后,团队应考虑硬件、其他 IoT 设备、边缘、雾和云等因素。尽管这些层面的安全测试责任可能不明确,但测试团队至少应提出风险,以便相关利益者做出明智决策。
历史安全书籍与攻击思路
安全攻击测试对软件安全测试活动十分关键。James Whittaker 团队提出的一些攻击思路适用于 IoT 领域,包括:
- 攻击 IoT 软件依赖项
- 攻击用户(人类、硬件和软件)
- 查找并攻击后门
- 攻击 IoT 安全接口
- 为安全测试破坏 IoT 设计
- 为安全测试破坏 IoT 代码实现
- 为安全测试破坏 IoT 接口
同时,安全测试人员可参考 ISO/IEC 27001 信息安全管理获取更多帮助。以下是探索性测试的软件攻击示例:
| 软件测试攻击类型 | 攻击发现 | 攻击说明 |
| — | — | — |
| 开发者级攻击 | 可能影响安全的 IoT 代码和数据结构问题 | 此攻击可发现近四分之一的 IoT 错误,包括安全问题 |
| 控制系统攻击 | 导致漏洞的 IoT 硬件和软件控制系统错误 | 许多 IoT 设备的关键错误集中在控制逻辑,如模数(A2D)和数模(D2A)计算问题 |
| 通信攻击 | 数字 IoT 通信问题打开的复杂接口,成为攻击面 | 攻击软件与硬件、边缘/云网络、其他 IoT 系统和其他软件通信时的情况 |
| 时间攻击 | 时间、性能、序列和场景错误引发的安全攻击,如数据、性能和拒绝服务(DoS) | 系统软件在定时和性能因素方面可能存在漏洞,测试可提供有价值信息 |
| 安全黑客攻击 | 软件错误使设备面临安全威胁 | 设备或系统的安全性日益重要,攻击也在增加 |
| 静态代码分析攻击 | 经典测试常遗漏的难以发现的错误,易导致安全攻击面 | 运行静态分析工具,查找威胁区域 |
安全测试工具类别
随着世界连接性的增强,安全测试工具众多。以下是一些对创建高质量 IoT 设备和系统有帮助的工具:
-
软件安全测试工具
:通信监控工具(如 Wireshark 和 Nmap)、扫描网络设备软件系统、NetFlow 流量分析仪、网络配置管理器、内存转储工具、网络信息工具(如 Shodan)、边缘/云测试探头/监控器、静态代码分析工具、性能测试和分析工具。
-
IoT 硬件测试工具
:印刷电路板调试工具、示波器。
AI 在安全系统测试中的应用
AI 模型在安全系统测试中有五种应用方式:
1.
系统 - 软件洞察
:分析系统和软件数据(需求、设计、代码、复用、团队等),发现可用于定义威胁、风险和漏洞的模式。
2.
测试规划建议
:AI 发现系统、软件和数据模式,然后提供测试建议。
3.
自主缓解
:模型发现测试信息模式,自动解决问题,无需人工授权。
4.
自动化测试支持
:测试生成、快速测试执行和模式检测结果。
5.
测试“整体”
:通过连接性和通信,在跨越 IoT 边界进入边缘、雾和云的安全测试中发现难以察觉的漏洞模式。
OWASP 相关信息
OWASP 是一个开源信息源和非营利基金会,致力于提高软件(包括 IoT 系统)的安全性。以下是 OWASP 截至 2022 年的十大威胁:
1. 弱密码、可猜测密码或硬编码密码
2. 不安全的网络服务
3. 不安全的生态系统接口
4. 缺乏安全更新机制
5. 使用不安全或过时的组件,包括硬件、软件和/或系统元素
6. 隐私保护不足
7. 不安全的数据传输和存储
8. 缺乏设备管理
9. 不安全的默认设置
10. 缺乏物理加固
建议将这些事件纳入安全测试场景作为探索性测试的一部分,需根据 IoT 设备和系统进行理解和调整。
OWASP IoT 日志记录事件
OWASP 提供了推荐的最小 IoT 设备日志记录事件草案,涵盖多种设备类型。以下是部分事件类别及事件示例:
| 事件类别 | 事件 |
| — | — |
| 请求异常 | 尝试调用不支持的 HTTP 方法、参数中字符数量意外、参数中字符类型意外 |
| 身份验证异常 | 多次密码失败、高登录尝试率、额外的 POST 变量、偏离正常地理位置 |
| 会话异常 | 修改现有 cookie、替换其他用户的有效会话 ID 或 cookie、会话期间源位置更改 |
| 访问控制异常 | 修改 GET 中的 URL 参数以尝试直接对象访问、修改 POST 中的参数以尝试直接对象访问、强制浏览尝试 |
| 生态系统成员异常 | 检测到来自已注销系统的流量、检测到来自未注册系统的流量、注册生态系统失败、多次尝试注册生态系统 |
| 设备访问事件 | 检测到设备外壳被篡改、检测到设备逻辑板被篡改 |
| 管理模式事件 | 设备进入管理模式、使用默认管理凭据访问设备 |
| 输入异常 | 双编码字符、使用意外编码 |
| 命令注入异常 | 对常见 SQL 注入值进行黑名单检查、返回记录数量异常 |
| 蜜罐异常 | 请求蜜罐资源、使用蜜罐数据 |
| 声誉异常 | 可疑或不允许的用户源位置 |
OWASP IoT 固件安全验证评估
OWASP 还提供了 IoT 固件安全验证评估的步骤:
| 阶段 | 描述 |
| — | — |
| 信息收集和侦察 | 获取目标设备固件的所有相关技术和文档细节 |
| 获取固件 | 使用列出的一种或多种建议方法获取固件 |
| 分析固件 | 检查目标固件的特性 |
| 提取文件系统 | 从目标固件中提取文件系统内容 |
| 分析文件系统内容 | 静态分析提取的文件系统配置文件和二进制文件的漏洞 |
| 模拟固件 | 模拟固件文件和组件 |
| 动态分析 | 对固件和应用程序接口进行动态安全测试 |
| 运行时分析 | 在设备运行时分析编译后的二进制文件 |
| 二进制利用 | 利用先前阶段发现的漏洞,实现根权限和/或代码执行 |
OWASP 攻击面与常见威胁漏洞
OWASP 定义了多个攻击面及其对应的漏洞,如生态系统(一般)、设备内存、设备物理接口等。同时,也列举了常见威胁漏洞项目,例如:
| 漏洞 | 攻击面 | 总结 |
| — | — | — |
| 用户名枚举 | 管理界面、设备网页界面、云界面、移动应用 | 通过与身份验证机制交互收集有效用户名集的能力 |
| 弱密码 | 管理界面、设备网页界面、云界面、移动应用 | 例如能够将账户密码设置为“1234”或“123456”,使用预编程的默认密码 |
| 账户锁定 | 管理界面、设备网页界面、云界面、移动应用 | 在三到五次登录失败后仍能继续发送身份验证尝试的能力 |
| 未加密服务 | 设备网络服务 | 网络服务未正确加密,无法防止攻击者窃听或篡改 |
| 双因素认证缺失 | 管理界面、云网页界面、移动应用 | 缺乏安全令牌或指纹扫描仪等双因素认证机制 |
| 加密实现不佳 | 设备网络服务 | 加密已实现,但配置不当或未正确更新(如使用 SSL v2) |
| 未加密更新 | 更新机制 | 更新在网络传输时未使用 TLS 或对更新文件本身进行加密 |
| 更新位置可写 | 更新机制 | 更新文件的存储位置可被全局写入,可能导致固件被修改并分发给所有用户 |
| 拒绝服务 | 设备网络服务 | 服务可能受到攻击,导致服务或整个设备无法使用 |
| 存储介质移除 | 设备物理接口 | 能够物理移除设备的存储介质 |
| 无手动更新机制 | 更新机制 | 无法手动强制设备进行更新检查 |
| 缺少更新机制 | 更新机制 | 无法更新设备 |
| 固件版本显示和/或最后更新日期缺失 | 设备固件 | 当前固件版本未显示和/或最后更新日期未显示 |
| 固件和存储提取 | 固件接口 | 包括现场转储、拦截 OTA 更新、从制造商网页下载、eMMC 挖掘、拆卸 SPI Flash/eMMC 芯片并在适配器中读取等方式,固件包含大量有用信息,如源代码、运行服务的二进制文件、预设密码、SSH 密钥等 |
| 操纵设备代码执行流程 | 代码接口 | 通过侧信道攻击(如毛刺攻击),借助 JTAG 适配器和 GDB 可修改设备固件执行,绕过几乎所有基于软件的安全控制,侧信道攻击还可修改执行流程或泄露设备的有趣信息 |
安全发现报告与总结
安全测试报告至关重要,对于法律和公司的成功不可或缺。报告应包括计划、识别的威胁、漏洞和风险、采取的测试行动和其他缓解措施、IoT 安全被破坏的位置及修复方法和实施情况、成本和进度信息。
IoT 安全测试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本文提供的信息只是起点,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测试人员应遵循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的模型,不断提升安全测试能力。同时,利用工具、流程、技术和 AI 支持安全测试,为 IoT 系统的安全性保驾护航。
总之,在 IoT 安全测试中,从基础的文件测试到高级的 OWASP 相关策略,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通过合理运用攻击思路、测试工具和 AI 技术,结合详细的报告和持续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 IoT 系统的安全性,满足客户和监管机构的要求。
IoT 安全测试:从基础到高级策略
深入理解攻击面与漏洞关系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 OWASP 所定义的攻击面与漏洞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 mermaid 流程图来呈现:
graph LR
classDef startend fill:#F5EBFF,stroke:#BE8FED,stroke-width:2px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攻击面]):::startend --> B(生态系统):::process
A --> C(设备内存):::process
A --> D(设备物理接口):::process
A --> E(设备网页界面):::process
A --> F(设备网络服务):::process
A --> G(管理界面):::process
A --> H(本地数据存储):::process
A --> I(云网页界面):::process
A --> J(第三方后端 APIs):::process
A --> K(更新机制):::process
A --> L(移动应用):::process
A --> M(供应商后端 APIs):::process
A --> N(生态系统通信):::process
A --> O(网络流量):::process
A --> P(认证/授权):::process
A --> Q(隐私):::process
A --> R(硬件):::process
B --> B1(互操作性标准漏洞):::process
B --> B2(数据治理漏洞):::process
B --> B3(系统级故障漏洞):::process
B --> B4(个体利益相关者风险漏洞):::process
B --> B5(组件间隐式信任漏洞):::process
B --> B6(注册安全漏洞):::process
B --> B7(退役系统漏洞):::process
B --> B8(丢失访问程序漏洞):::process
C --> C1(敏感数据泄露):::process
C --> C2(明文用户名):::process
C --> C3(明文密码):::process
C --> C4(第三方凭证):::process
C --> C5(加密密钥):::process
D --> D1(固件提取漏洞):::process
D --> D2(用户 CLI 漏洞):::process
D --> D3(管理 CLI 漏洞):::process
D --> D4(权限升级漏洞):::process
D --> D5(重置到不安全状态漏洞):::process
D --> D6(移除存储介质漏洞):::process
D --> D7(防篡改漏洞):::process
D --> D8(调试端口漏洞):::process
D --> D9(UART 漏洞):::process
D --> D10(JTAG/SWD 漏洞):::process
D --> D11(设备 ID/序列号暴露漏洞):::process
E --> E1(标准网页应用漏洞):::process
E --> E2(凭证管理漏洞):::process
F --> F1(信息泄露漏洞):::process
F --> F2(用户 CLI 漏洞):::process
F --> F3(管理 CLI 漏洞):::process
F --> F4(注入漏洞):::process
F --> F5(拒绝服务漏洞):::process
F --> F6(未加密服务漏洞):::process
F --> F7(加密实现不佳漏洞):::process
F --> F8(测试/开发服务漏洞):::process
F --> F9(缓冲区溢出漏洞):::process
F --> F10(UPnP 漏洞):::process
F --> F11(易受攻击的 UDP 服务漏洞):::process
F --> F12(设备固件更新阻止漏洞):::process
F --> F13(通过不安全通道加载固件漏洞):::process
F --> F14(重放攻击漏洞):::process
F --> F15(缺少有效负载验证漏洞):::process
F --> F16(缺少消息完整性检查漏洞):::process
F --> F17(凭证管理漏洞):::process
G --> G1(标准网页应用漏洞):::process
G --> G2(凭证管理漏洞):::process
H --> H1(未加密数据漏洞):::process
H --> H2(使用已发现密钥加密的数据漏洞):::process
H --> H3(缺少数据完整性检查漏洞):::process
H --> H4(使用静态相同的编码和解码密钥漏洞):::process
I --> I1(标准网页应用漏洞):::process
I --> I2(凭证管理漏洞):::process
J --> J1(未加密 PII 传输漏洞):::process
J --> J2(加密 PII 传输漏洞):::process
J --> J3(设备信息泄露漏洞):::process
J --> J4(位置泄露漏洞):::process
K --> K1(未加密更新漏洞):::process
K --> K2(更新未签名漏洞):::process
K --> K3(更新位置可写漏洞):::process
K --> K4(更新验证漏洞):::process
K --> K5(更新认证漏洞):::process
K --> K6(恶意更新漏洞):::process
K --> K7(缺少更新机制漏洞):::process
K --> K8(无手动更新机制漏洞):::process
L --> L1(设备或云隐式信任漏洞):::process
L --> L2(用户名枚举漏洞):::process
L --> L3(账户锁定漏洞):::process
L --> L4(已知默认凭证漏洞):::process
L --> L5(弱密码漏洞):::process
L --> L6(不安全数据存储漏洞):::process
L --> L7(传输加密漏洞):::process
L --> L8(不安全密码恢复机制漏洞):::process
L --> L9(双因素认证漏洞):::process
M --> M1(对云或移动应用的固有信任漏洞):::process
M --> M2(弱认证漏洞):::process
M --> M3(弱访问控制漏洞):::process
M --> M4(注入攻击漏洞):::process
M --> M5(隐藏服务漏洞):::process
N --> N1(健康检查漏洞):::process
N --> N2(心跳漏洞):::process
N --> N3(生态系统命令漏洞):::process
N --> N4(停用漏洞):::process
N --> N5(推送更新漏洞):::process
O --> O1(LAN 漏洞):::process
O --> O2(LAN 到互联网漏洞):::process
O --> O3(短距离漏洞):::process
O --> O4(非标准漏洞):::process
O --> O5(无线漏洞):::process
O --> O6(协议模糊测试漏洞):::process
P --> P1(认证/授权相关值泄露漏洞):::process
P --> P2(会话密钥、令牌等复用漏洞):::process
P --> P3(设备到设备认证漏洞):::process
P --> P4(设备到移动应用认证漏洞):::process
P --> P5(设备到云系统认证漏洞):::process
P --> P6(移动应用到云系统认证漏洞):::process
P --> P7(网页应用到云系统认证漏洞):::process
P --> P8(缺少动态认证漏洞):::process
Q --> Q1(用户数据泄露漏洞):::process
Q --> Q2(用户/设备位置泄露漏洞):::process
Q --> Q3(差分隐私漏洞):::process
R --> R1(传感环境操纵漏洞):::process
R --> R2(物理篡改漏洞):::process
R --> R3(物理损坏漏洞):::process
从这个流程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个攻击面都对应着多个可能的漏洞,这要求测试人员在进行安全测试时,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不能有遗漏。例如,在对设备网络服务进行测试时,不仅要关注常见的信息泄露和拒绝服务漏洞,还要留意加密实现不佳、重放攻击等相对隐蔽的漏洞。
实际应用中的测试策略
在实际的 IoT 安全测试中,我们可以根据上述的攻击面和漏洞信息,制定详细的测试策略。以下是一个示例测试策略的列表:
1.
分层测试
- 从设备层开始,对设备的物理接口、内存、固件等进行测试,确保设备本身的安全性。
- 接着测试网络层,包括网络服务、通信协议等,防止网络攻击。
- 最后测试应用层,如网页界面、移动应用等,保障用户交互的安全性。
2.
漏洞优先级排序
- 根据漏洞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对发现的漏洞进行优先级排序。例如,影响系统可用性的拒绝服务漏洞应优先处理,而一些小的信息泄露漏洞可以稍后处理。
- 可以使用风险评估矩阵来确定漏洞的优先级,考虑漏洞被利用的可能性和造成的损失。
3.
持续测试
- IoT 系统是动态变化的,新的漏洞可能随时出现。因此,要进行持续的安全测试,定期对系统进行评估。
- 可以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如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和动态扫描工具,定期对系统进行扫描,及时发现新的漏洞。
4.
模拟攻击测试
- 模拟各种可能的攻击场景,如 SQL 注入、跨站脚本攻击(XSS)等,测试系统的抗攻击能力。
- 可以使用漏洞扫描器和渗透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模拟攻击,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AI 在安全测试中的实际操作
前面提到了 AI 在安全系统测试中的五种应用方式,下面我们详细介绍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方式:
1.
系统 - 软件洞察
-
数据收集
:收集系统和软件的各种数据,包括需求文档、设计文档、代码、复用组件、团队信息等。
-
数据预处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标注,以便 AI 模型能够处理。
-
模型训练
:使用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算法,如神经网络、决策树等,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训练,发现数据中的模式。
-
威胁分析
:根据训练得到的模型,分析系统和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威胁、风险和漏洞。
2.
测试规划建议
-
模式发现
:利用 AI 模型对系统、软件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模式和规律。
-
测试建议生成
:根据发现的模式,生成针对性的测试建议,如测试用例、测试场景等。
-
建议评估
:对生成的测试建议进行评估,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
测试计划制定
:根据评估后的测试建议,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
3.
自主缓解
-
信息监测
:实时监测测试信息,包括测试结果、系统状态等。
-
模式识别
:使用 AI 模型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其中的模式和异常。
-
问题解决
:当发现问题时,AI 模型自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无需人工干预。
-
结果验证
:验证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4.
自动化测试支持
-
测试用例生成
:利用 AI 模型根据系统的需求和设计,自动生成测试用例。
-
快速测试执行
: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快速执行生成的测试用例。
-
模式检测
:在测试过程中,AI 模型实时检测测试结果,发现其中的模式和异常。
-
结果分析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提供详细的报告和建议。
5.
测试“整体”
-
边界监测
:监测 IoT 系统的边界,包括边缘、雾和云等层面,发现潜在的漏洞。
-
通信分析
:分析 IoT 系统之间的通信,包括数据传输、协议使用等,检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
漏洞发现
:使用 AI 模型对监测和分析的数据进行处理,发现难以察觉的漏洞模式。
-
修复建议
:根据发现的漏洞,提供相应的修复建议和措施。
未来展望与总结
随着 IoT 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测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未来,AI 技术将在安全测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测试将成为主流。同时,随着 OWASP 等组织不断更新和完善安全信息,测试人员需要及时跟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 IoT 安全测试中,我们要始终保持警惕,不断探索和创新。从基础的文件测试到高级的 OWASP 相关策略,每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通过合理运用攻击思路、测试工具和 AI 技术,结合详细的报告和持续的学习,我们能够有效提高 IoT 系统的安全性,满足客户和监管机构的要求。
总之,IoT 安全测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投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 IoT 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让物联网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超级会员免费看
12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