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性模态逻辑的终止演算与反模型
1. 引言
直觉主义模态逻辑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40 年代末 Fitch 的开创性工作,以及 60 年代 Prawitz 的研究。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传统,分别引出了两类不同的系统。
第一类是直觉主义模态逻辑,由 Fischer Servi、Plotkin 和 Stirling 引入,后由 Simpson 系统化。其基本系统是模态逻辑 IK,旨在成为最小正规模态逻辑 K 的直觉主义对应。
第二类是构造性模态逻辑,主要源于其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如类型论解释(Curry - Howard 对应、带类型的 lambda 演算)、验证和知识表示等,同时也有其数学语义。该传统由 Wijesekera 提出的系统 CCDL(构造性并发动态逻辑)开始,随后 Bellin、De Paiva 和 Ritter 等人提出了逻辑 CK(构造性 K)作为构造性模态解释的基本系统。
从公理角度看,所有系统(包括 Simpson 的 IK)共享相同的 □ - 片段,但在菱形模态词(♦)的解释以及两种模态词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存在差异。具体而言,CCDL 拒绝菱形模态词对析取的分配律:♦(A ∨ B) → ♦A ∨ ♦B,而 CK 进一步拒绝其零元版本:¬♦⊥,该式在 CCDL 中是有效的。
从证明理论角度,CK 得到了广泛研究,除了其 Gentzen sequent 演算外,还提出了自然演绎系统,这使得 CK 在扩展的 Lambda 演算中有了类型论解释。此外,还有嵌套 sequent 演算和聚焦 2 - sequent 演算等证明系统。对于 CCDL,也有其 tableau 演算。
从语义角度,CCDL 和 CK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