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智能体系统:架构、通信与协调的全面解析
1. 智能体基础概念
智能体是能够感知环境并自主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的实体。它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感知获取信息,经过内部处理后决定行动。例如,简单的真空清洁机器人就是一个智能体,它感知地面的清洁状态,然后决定是否移动和清洁。
智能体与对象和专家系统有所不同。对象主要是数据和操作的封装,缺乏智能体的自主性和目标导向性;专家系统则侧重于基于知识库进行推理,智能体更强调与环境的交互和自主决策。
智能体架构是实现智能体功能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 逻辑 - 基于架构 :使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和决策。例如,在规划问题中,通过逻辑推理找到最优路径。
- 反应式架构 :直接根据感知到的环境状态做出反应,不进行复杂的推理。如避障机器人,检测到障碍物就立即改变方向。
- 信念 - 愿望 - 意图(BDI)架构 :基于智能体的信念、愿望和意图来进行决策。例如,一个智能购物助手,根据用户的偏好(信念)和购买需求(愿望),制定购物计划(意图)。
- 分层架构 :将不同功能层次组合在一起,提高智能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表格,总结了不同架构的特点:
| 架构类型 | 特点 | 示例 |
| — | — | — |
| 逻辑 - 基于架构 | 基于逻辑规则推理 | 规划问题求解 |
| 反应式架构 | 直接反应,无需推理 | 避障机器人 |
| BDI 架构 | 基于信念、愿望和意图决策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5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