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声学原理与应用解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了解声音是如何被人类感知,以及声音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音频处理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将深入探讨心理声学的相关原理,包括声音感知概念、听觉掩蔽现象以及心理声学模型等内容。
声音感知概念
声音以压力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人类的听觉系统能够感知频率范围大约在 20 Hz 到 20 kHz 之间的声波。然而,我们周围往往存在着各种声音的混合,一种声音的感知很可能会被其他声音所掩盖,这种现象被称为听觉掩蔽,它是心理声学建模的基础。
声压级与响度
声音以随时间变化的压力波形式到达人耳。声压 (p) 在物理上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力,在 MKS 系统中的单位是帕斯卡(Pa),其中 (1 Pa = 1 N/m^2)。声强则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功率,单位是 (W/m^2)。在心理声学中,声压值从 (10^{-5} Pa)(绝对听觉阈值 ATH)到 (10^2 Pa)(痛阈)变化。为了涵盖如此广泛的范围,声压级(SPL)以对数单位(dB)定义为:
[L_{SPL}/dB = 10 \log_{10} \left(\frac{p}{p_0}\right)^2 = 10 \log_{10} \left(\frac{I}{I_0}\right)]
其中 (L_{SPL}) 是刺激的声压级,(p) 是刺激的声压(单位:Pa),(p_0 = 20 \mu Pa) 是频率约为 2 kHz 的音调的参考声压,(I) 是刺激的声强,(I_0 = 10^{-12} W/m^2) 是相应的参考声强。
与声压级相关的听觉感受是声音的响度,用方(phon)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响度是声音的一种心理属性,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4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