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项目开放数据就绪评估框架:印度视角
1. 引言
在过去二十五年里,全球各国政府组织纷纷采用电子政务举措,以确保高效、透明和负责的治理。然而,这些治理活动产生的电子(和手动)数据,访问权限仅局限于授权的政府用户,普通公民连非敏感数据都无法获取。
近年来,各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将部分自身产生、积累或汇总的数据开放,以推动社会和生态政治变革。印度自2006年推出国家电子政务计划(NeGP)后,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在政府组织中的应用成为实现以公民为导向治理的战略差异化因素。过去五年,随着“数字印度”等运动的兴起,印度政府在中央和州层面都在努力开放部分部门收集的数据集。
但目前,对于哪些政府数据应开放、开放程度以及成本等问题,仍存在大量争议。不同政府部门在采用“开放数据”制度方面缺乏明确性,数据隐私、敏感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也未得到妥善解决。对于大型政府项目中不断产生或收集的开放数据集的管理,更是复杂且具有挑战性。
本文将结合印度两个大型任务模式项目的案例研究,分析“开放数据”政策在印度政府项目中的应用。通过收集公开数据和与项目关键利益相关者交流,了解开放数据实施中的挑战和复杂性,发现关键成功因素并提出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开放数据就绪评估”框架,以确定特定政府部门、项目或计划将数据集向包括公民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开放的准备程度。
2. 开放政府与开放数据:印度背景
从广义上讲,开放政府原则认为公民有权获取政府文件和程序,以便进行有效的公众监督。在印度,2005年通过的“信息权”(RTI)法案正式开启了公民获取政府文件的途径。该法案要求公共机构及时响应信息请求,在过去12年里,RTI极大地帮助公民获取关键数据,揭露了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