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机器意识:意向性、意志与自我意识
在探讨意识相关话题时,我们常常会将意向性的立场赋予机器及其程序。比如,我们会抱怨“这该死的程序在阻碍我”,或者设想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在互联网上安排一场会议”。事实上,意向性立场可以作为评估任何系统是否存在意识的一种方法。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对于任何系统(无论是动物还是机器)的意向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其行为是否基于自身意图而具有可预测性或可解释性来评估。一个具有意向性的系统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具备思考自身之外事物的能力。
2. 其行动或行为基于对相关情况的理解。
意向命题可以根据态度成分(如 x、y、z)和结果命题(如 p、q、r)来构建,例如“x 相信 p;y 渴望 q;z 怀疑 r”。有假设认为,注意力的神经映射包含一种共振回路,使我们既能自我感知,又能察觉他人的意图。
从机器的角度来看,意向系统的电子构造已经存在。大多数计算机程序员会根据控制器设定的性能和功能目标来设计程序,而设定目标的控制器为这个人工构建的系统定义了所需的意识水平。如今,计算机语言在解释心智理论中的意向性概念方面几乎不可或缺。现代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倡导用意向性立场来探讨意识问题,他将意向的计算过程描述为: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从一个有意向特征的问题入手(例如,如何让计算机理解英语问题),将其分解为同样具有意向特征的子问题(例如,如何让计算机识别问题、区分主语和谓语、忽略不相关的解析),然后继续细分这些问题,直到最终得到明显具有机械性的问题或任务描述。
传统上,意向性状态常被视为一种非此即彼的现象。但显然,存在处于人工智能系统计算能力范围内的功能性意向性中间水平。电子探测器、扫描仪、过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