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意识测试: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的能力不断突破人类的想象。我们早已习惯了机器在物理能力上超越人类,如快速的交通工具让我们能以远超人类运动员的速度移动,飞机能在数小时内将我们送到大洋彼岸。然而,思考能力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特权,若机器有一天在这一重要能力上超越人类,我们是否会将这种独特的优越性拱手让给我们的创造物呢?
意识测试的起源与发展
思考、智力、数据整合和注意力都是意识的组成部分。早在现代计算机时代初期,人们就发现机器系统在求和、算术计算和密码破解等方面能够超越人类,并且有潜力在其他领域超越人类。面对这一可能性,社会和科学界出现了强烈的拟人化反应,普遍认为机器不能思考。为了应对这一争议,理论家们开始尝试开发用于测试人工智能系统意识的方法。
图灵测试
被誉为现代计算机之父的艾伦·图灵提出了“图灵测试”。在1950年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他原本试图探讨“机器能思考吗”这一问题,但由于难以定义“思考”,他将问题替换为:一台可想象的数字计算机能否模仿人类反应,从而骗过人类询问者。
图灵最初描述的测试流程如下:
1. 测试由三个人参与,分别是一名男性(A)、一名女性(B)和一名询问者(C),询问者可以是任意性别。
2. 询问者与另外两人分开在不同房间。
3. 游戏目标是让询问者判断A和B谁是男性,谁是女性。询问者只能询问关于心理属性的问题,不能询问身体特征,也不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4. 游戏的下一步,用一台机器替换其中一个人,询问者需要区分机器和人类。
一些系统,如Mauldin的Julia、Joseph Weizenbaum的ELIZA系统以及最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7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