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内在密码:灵魂塑造、故事讲述与第六感
1. 灵魂塑造与性格编码
诗人约翰·济慈认为世界不应被视为“泪水之谷”,而应是“灵魂塑造之谷”。只有通过充满痛苦和困难的世界,才能塑造出灵魂。有人将这一理念作为神义论的基石,探讨人类拥有灵魂的原因。从早期基督教的伊里奈乌斯神学来看,灵魂并非天生完美,而是处于不断塑造的过程中。人们虽按上帝形象被创造,但需通过自身的行动力和自由意志来达成与上帝的相似,这个过程充满挑战。
在人类大脑中,重要的情感学习事件会存储在杏仁核中,以便在压力下快速提取,从而形成行为模板,应对挑战。这与计算机编程有相似之处,但人类使用这些模板是为了避免在压力下情绪自动反应,而这并非当前人工智能面临的问题。对人类而言,性格是应对逆境的策略。
2. 故事讲述的力量
故事讲述是人类的超能力之一。早在78000年前,孩子就可能围坐在篝火旁听数百个故事以学习如何保障安全。每个文化都有独特的方式通过故事传递历史和价值观,且长期以来是口头传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故事虽有不同版本,但包含清晰的主题,如创造、善恶等。
1969年,克里斯托弗·布克花了34年将所有已知故事分为七种基本情节,他认为所有故事都源于相同的源头,受相同的原型规则塑造,使用相同的通用语言。例如,全球收集到超过1000个版本的“灰姑娘”故事,其相似性无法用迁徙和贸易路线解释。《指环王》系列经久不衰,因为它包含了所有七种基本情节。
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会不断重复,布克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荣格提出的著名原型包括父亲、母亲、孩子、智者老人、英雄、少女和骗子等。在经典的冒险故事中,英雄离开父母,经历各种挑战,最终带着少女归来,成为新的父母。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6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