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HDL中的区间逻辑及其应用
1. 区间逻辑的基础概念
在硬件描述语言(HDL)如VHDL中,区间逻辑(Interval Temporal Logic, ITL)是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于描述和验证系统的时间行为。区间逻辑通过定义时间区间的集合及其之间的关系,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系统的行为,尤其是在并发和动态系统中。
1.1 时间区间的定义
时间区间(time interval)是ITL中的基本单元,通常表示为一对时间点(start, end)。这些区间可以用来描述信号的变化、事件的发生及其持续时间。时间区间的定义如下:
- 时间区间 :表示为$(t_1, t_2)$,其中$t_1$是起始时间,$t_2$是结束时间。
- 时间点 :表示为$t$,可以是绝对时间或相对时间。
1.2 区间之间的关系
区间逻辑定义了几种常见的时间区间之间的关系,包括但不限于:
- 相交(overlap) :两个区间$(t_1, t_2)$和$(t_3, t_4)$相交,如果$t_1 < t_4$且$t_3 < t_2$。
- 包含(during) :区间$(t_1, t_2)$包含在区间$(t_3, t_4)$中,如果$t_1 \geq t_3$且$t_2 \leq t_4$。
- 结束(ends) :区间$(t_1, t_2)$在区间$(t_3, t_4)$结束,如果$t_2 = t_4$且$t_1 \geq t_3$。
- 开始(starts) :区间$(t_1, t_2)$在区间$(t_3, t_4)$开始,如果$t_1 = t_3$且$t_2 \leq t_4$。
这些关系可以通过图表直观展示:
graph TD
A[时间区间 (t1, t2)] --> B[时间区间 (t3, t4)]
B --> C{相交 (t1 < t4 且 t3 < t2)}
B --> D{包含 (t1 >= t3 且 t2 <= t4)}
B --> E{结束 (t2 = t4 且 t1 >= t3)}
B --> F{开始 (t1 = t3 且 t2 <= t4)}
2. 区间逻辑的应用
2.1 描述VHDL程序中的时间行为
区间逻辑可以用来描述VHDL程序中的各种时间行为,如信号波形、事件序列等。通过使用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捕捉和描述VHDL描述中的时间特征,从而提高验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1 信号波形
信号波形是VHDL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间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描述信号在不同时间区间内的值变化。例如,假设信号
V
在区间$(t_1, t_2)$内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在区间$(t_3, t_4)$内保持高电平。这种变化可以用区间逻辑表示为:
| 时间区间 | 信号值 |
|---|---|
| $(t_1, t_2)$ | 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 |
| $(t_3, t_4)$ | 高电平 |
2.1.2 事件序列
事件序列描述了多个事件在时间上的排列顺序。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定义事件发生的顺序和时间间隔。例如,假设有两个事件
E1
和
E2
,它们分别发生在时间区间$(t_1, t_2)$和$(t_3, t_4)$。如果这两个事件是连续发生的,我们可以用区间逻辑表示为:
-
E1在$(t_1, t_2)$发生 -
E2在$(t_3, t_4)$发生 - $(t_1, t_2)$和$(t_3, t_4)$之间没有重叠
2.2 分析VHDL描述中的时间间隔和事件序列
区间逻辑不仅可以描述时间行为,还可以用于分析VHDL描述中的时间间隔和事件序列。例如,通过定义区间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验证信号赋值是否按预期顺序发生,或者某些事件是否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
2.2.1 信号赋值的顺序
假设有一个VHDL描述,其中包含多个信号赋值语句。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来分析这些赋值语句的时间顺序。例如,如果有两个信号赋值语句
VD1
和
VD2
,它们分别在时间区间$(t_1, t_2)$和$(t_3, t_4)$发生,我们可以定义它们的顺序关系如下:
-
VD1在$(t_1, t_2)$发生 -
VD2在$(t_3, t_4)$发生 - $(t_1, t_2)$在$(t_3, t_4)$之前结束
这种顺序关系可以通过区间逻辑公式表示为:
$$ \text{ends}(t_1, t_2) \land \text{starts}(t_3, t_4) $$
2.3 信号波形的表示
区间逻辑在表示信号波形时非常有用。信号波形通常是由一系列的时间区间和信号值组成。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描述信号在不同时间区间内的变化。
2.3.1 波形表示的例子
假设有一个信号
V
,其波形在时间区间$(t_1, t_2)$内为高电平,在时间区间$(t_3, t_4)$内为低电平。我们可以用区间逻辑表示为:
| 时间区间 | 信号值 |
|---|---|
| $(t_1, t_2)$ | 高电平 |
| $(t_3, t_4)$ | 低电平 |
这种表示方法不仅简洁,而且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信号的时间行为。
3. 区间逻辑的证明技术
3.1 形式化验证
区间逻辑可以用于形式化验证VHDL程序的正确性和等价性。通过定义区间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验证程序中的各种时间行为是否符合预期。形式化验证的关键在于定义明确的规则和公理,以确保验证过程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3.1.1 验证等价性
验证两个VHDL描述是否等价是一个常见的任务。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比较两个描述中的信号波形和事件序列,确保它们在所有时间区间内表现一致。例如,假设有两个描述
Vi
和
V2
,我们需要验证它们是否等价。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两个描述中共同的信号集合
S。 -
对于每个信号$s \in S$,验证
Vi和V2中s的波形是否相同。 - 使用区间逻辑公式表示等价性条件。
具体公式如下:
$$ \forall s \in S, W(s) \text{ in } Vi = W(s) \text{ in } V2 $$
3.2 验证正确性
除了等价性验证,区间逻辑还可以用于验证VHDL描述的正确性。正确性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信号值的变化 :验证信号在指定时间区间内的变化是否符合预期。
- 事件的发生 :验证事件是否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发生。
- 并发行为 :验证并发语句是否按预期顺序执行。
3.2.1 验证信号值的变化
假设我们有一个VHDL描述,其中信号
V
在时间区间$(t_1, t_2)$内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公式来验证这个变化是否正确。具体公式如下:
$$ V(t_1) = \text{low} \land V(t_2) = \text{high} \land \text{during}(t_1, t_2) $$
3.2.2 验证事件的发生
假设我们有一个VHDL描述,其中事件
E
在时间区间$(t_1, t_2)$内发生。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公式来验证这个事件是否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发生。具体公式如下:
$$ \exists t \in (t_1, t_2), E(t) \land \text{during}(t_1, t_2) $$
3.2.3 验证并发行为
并发行为的验证是VHDL描述中一个复杂但重要的任务。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定义并发语句的执行顺序,并验证它们是否按预期执行。例如,假设我们有两个并发语句
VD1
和
VD2
,它们分别在时间区间$(t_1, t_2)$和$(t_3, t_4)$内执行。我们可以定义它们的执行顺序如下:
-
VD1在$(t_1, t_2)$内执行 -
VD2在$(t_3, t_4)$内执行 - $(t_1, t_2)$在$(t_3, t_4)$之前结束
这种顺序关系可以通过区间逻辑公式表示为:
$$ \text{ends}(t_1, t_2) \land \text{starts}(t_3, t_4) $$
3.3 具体的证明方法
区间逻辑的证明方法主要包括定义明确的规则和公理,以及使用这些规则和公理进行推理。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证明方法:
3.3.1 定义公理
公理是证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定义明确的公理,我们可以确保验证过程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例如,定义区间之间的关系公理:
- 相交公理 :如果区间$(t_1, t_2)$和$(t_3, t_4)$相交,则存在一个时间点$t$,使得$t_1 < t < t_4$且$t_3 < t < t_2$。
- 包含公理 :如果区间$(t_1, t_2)$包含在区间$(t_3, t_4)$中,则$t_1 \geq t_3$且$t_2 \leq t_4$。
- 结束公理 :如果区间$(t_1, t_2)$在区间$(t_3, t_4)$结束,则$t_2 = t_4$且$t_1 \geq t_3$。
3.3.2 使用公理进行推理
在验证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定义好的公理进行推理。例如,假设我们要验证两个区间$(t_1, t_2)$和$(t_3, t_4)$是否相交,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 检查是否存在一个时间点$t$,使得$t_1 < t < t_4$且$t_3 < t < t_2$。
- 如果存在这样的时间点,则两个区间相交;否则,它们不相交。
这种推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验证VHDL描述中的时间行为。
3.4 区间逻辑的高级应用
3.4.1 描述复杂的事件序列
区间逻辑不仅可以描述简单的事件序列,还可以描述复杂的事件序列。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VHDL描述,其中包含多个事件
E1
、
E2
和
E3
。我们可以用区间逻辑公式来描述这些事件的时间顺序:
-
E1在$(t_1, t_2)$内发生 -
E2在$(t_3, t_4)$内发生 -
E3在$(t_5, t_6)$内发生 - $(t_1, t_2)$在$(t_3, t_4)$之前结束
- $(t_3, t_4)$在$(t_5, t_6)$之前结束
这种复杂的时间顺序可以通过区间逻辑公式表示为:
$$ \text{ends}(t_1, t_2) \land \text{starts}(t_3, t_4) \land \text{ends}(t_3, t_4) \land \text{starts}(t_5, t_6) $$
3.4.2 描述并发行为
并发行为的描述是VHDL描述中一个重要的任务。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并发行为。例如,假设我们有两个并发语句
VD1
和
VD2
,它们分别在时间区间$(t_1, t_2)$和$(t_3, t_4)$内执行。我们可以定义它们的执行顺序如下:
-
VD1在$(t_1, t_2)$内执行 -
VD2在$(t_3, t_4)$内执行 - $(t_1, t_2)$在$(t_3, t_4)$之前结束
这种并发行为可以通过区间逻辑公式表示为:
$$ \text{ends}(t_1, t_2) \land \text{starts}(t_3, t_4) $$
3.5 区间逻辑的工具支持
为了更好地应用区间逻辑,许多工具提供了对区间逻辑的支持。例如,PVS(Prototype Verification System)是一个高阶逻辑系统,支持使用区间逻辑进行形式化验证。通过PVS,我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区间逻辑的推理和验证。
3.5.1 PVS中的区间逻辑
PVS中使用区间逻辑进行形式化验证的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和信号。
- 定义区间之间的关系。
- 编写验证规则和公理。
- 使用PVS工具进行自动推理和验证。
具体代码示例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和信号
signal V: boolean;
-- 定义区间之间的关系
axiom overlap(t1, t2, t3, t4): t1 < t4 /\ t3 < t2;
-- 编写验证规则和公理
axiom during(t1, t2, t3, t4): t1 >= t3 /\ t2 <= t4;
-- 使用PVS工具进行自动推理和验证
proof using PVS;
通过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高效地进行区间逻辑的验证和推理,从而提高VHDL描述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区间逻辑在VHDL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区间逻辑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描述VHDL描述中的时间行为,还能用于形式化验证,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区间逻辑的高级应用和技术细节。
4. 区间逻辑的高级应用和技术细节
4.1 复杂事件序列的验证
在实际的VHDL程序中,事件序列往往非常复杂,可能涉及到多个信号和事件的协同工作。区间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验证这些复杂事件序列的时间行为。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包含三个事件
E1
、
E2
和
E3
的VHDL描述,我们需要验证这三个事件是否按预期顺序发生。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事件定义时间区间。
-E1在时间区间$(t_1, t_2)$内发生
-E2在时间区间$(t_3, t_4)$内发生
-E3在时间区间$(t_5, t_6)$内发生 -
定义事件顺序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事件的顺序关系。
-E1在E2之前结束:$\text{ends}(t_1, t_2) \land \text{starts}(t_3, t_4)$
-E2在E3之前结束:$\text{ends}(t_3, t_4) \land \text{starts}(t_5, t_6)$ -
编写验证规则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顺序关系,编写验证规则。
- 验证E1在E2之前结束:$\forall t \in (t_1, t_2), E1(t) \land \forall t \in (t_3, t_4), E2(t) \land \text{ends}(t_1, t_2) \land \text{starts}(t_3, t_4)$
- 验证E2在E3之前结束:$\forall t \in (t_3, t_4), E2(t) \land \forall t \in (t_5, t_6), E3(t) \land \text{ends}(t_3, t_4) \land \text{starts}(t_5, t_6)$ -
使用工具进行验证 :使用PVS或其他形式化验证工具进行自动推理和验证。
4.2 并发行为的详细分析
并发行为的分析是VHDL描述中的一个关键点,区间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并发语句的执行顺序。例如,假设我们有两个并发语句
VD1
和
VD2
,它们分别在时间区间$(t_1, t_2)$和$(t_3, t_4)$内执行。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来详细分析它们的并发行为。
4.2.1 并发语句的执行顺序
为了确保并发语句按预期顺序执行,我们可以定义以下条件:
-
VD1在$(t_1, t_2)$内执行 -
VD2在$(t_3, t_4)$内执行 - $(t_1, t_2)$和$(t_3, t_4)$之间没有重叠
这种并发行为可以通过区间逻辑公式表示为:
$$ \text{disjoint}(t_1, t_2, t_3, t_4) $$
其中,$\text{disjoint}(t_1, t_2, t_3, t_4)$表示区间$(t_1, t_2)$和$(t_3, t_4)$之间没有重叠。
4.2.2 并发语句的同步性
并发语句的同步性也是需要验证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假设我们有两个并发语句
VD1
和
VD2
,它们需要在同一时间区间内同步执行。我们可以定义以下条件:
-
VD1在$(t_1, t_2)$内执行 -
VD2在$(t_3, t_4)$内执行 - $(t_1, t_2)$和$(t_3, t_4)$之间完全重合
这种同步性可以通过区间逻辑公式表示为:
$$ \text{equals}(t_1, t_2, t_3, t_4) $$
其中,$\text{equals}(t_1, t_2, t_3, t_4)$表示区间$(t_1, t_2)$和$(t_3, t_4)$完全相等。
4.3 区间逻辑在优化中的应用
区间逻辑不仅用于验证和描述时间行为,还可以用于优化VHDL描述。通过分析时间区间和事件序列,我们可以识别冗余的信号赋值和不必要的等待语句,从而优化程序的性能。
4.3.1 信号赋值的优化
假设我们有一个VHDL描述,其中包含多个信号赋值语句。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来识别冗余的信号赋值,并进行优化。例如,假设信号
V
在时间区间$(t_1, t_2)$内被多次赋值为相同的值。我们可以合并这些赋值,减少冗余操作。
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信号赋值语句定义时间区间。
-VD1在$(t_1, t_2)$内执行
-VD2在$(t_3, t_4)$内执行
-VD3在$(t_5, t_6)$内执行 -
分析赋值顺序 :使用区间逻辑分析这些赋值语句的时间顺序。
-VD1和VD2在时间上重叠:$\text{overlap}(t_1, t_2, t_3, t_4)$
-VD2和VD3在时间上重叠:$\text{overlap}(t_3, t_4, t_5, t_6)$ -
合并冗余赋值 :如果多个赋值语句在时间上重叠且赋值相同的值,可以将它们合并。
- 如果VD1和VD2赋值相同的值,可以合并为一个赋值语句。 -
编写优化后的描述 :根据合并结果,编写优化后的VHDL描述。
4.3.2 等待语句的优化
等待语句是VHDL描述中常见的语句,用于控制事件的执行顺序。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识别不必要的等待语句,并进行优化。例如,假设有一个等待语句
wait until E
,我们可以通过区间逻辑分析事件
E
的发生时间和等待语句的时间区间,判断是否可以去除或简化等待语句。
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 :为等待语句和事件
E定义时间区间。
-wait until E在$(t_1, t_2)$内执行
- 事件E在$(t_3, t_4)$内发生 -
分析等待语句的必要性 :使用区间逻辑分析等待语句的必要性。
- 如果E在wait until E之前发生:$\text{before}(t_3, t_4, t_1, t_2)$,则等待语句是不必要的,可以去除。 -
编写优化后的描述 :根据分析结果,编写优化后的VHDL描述。
4.4 区间逻辑的高级证明技术
区间逻辑的高级证明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验证VHDL描述的正确性和等价性。通过引入更多的逻辑运算符和复杂的公式,我们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时间行为。
4.4.1 重叠关系的证明
重叠关系的证明是区间逻辑中的一个常见任务。例如,假设我们有两个时间区间$(t_1, t_2)$和$(t_3, t_4)$,我们需要证明它们是否重叠。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重叠关系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重叠关系。
- $\text{overlap}(t_1, t_2, t_3, t_4)$表示区间$(t_1, t_2)$和$(t_3, t_4)$重叠。 -
验证重叠条件 :根据定义的重叠关系,验证两个区间的重叠条件。
- 如果$t_1 < t_4$且$t_3 < t_2$,则区间重叠。 -
编写证明公式 :根据验证结果,编写证明公式。
- $\text{overlap}(t_1, t_2, t_3, t_4) \Rightarrow t_1 < t_4 \land t_3 < t_2$
4.4.2 包含关系的证明
包含关系的证明是另一个常见的任务。例如,假设我们有两个时间区间$(t_1, t_2)$和$(t_3, t_4)$,我们需要证明前者是否包含在后者中。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包含关系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包含关系。
- $\text{during}(t_1, t_2, t_3, t_4)$表示区间$(t_1, t_2)$包含在区间$(t_3, t_4)$中。 -
验证包含条件 :根据定义的包含关系,验证两个区间的包含条件。
- 如果$t_1 \geq t_3$且$t_2 \leq t_4$,则前者包含在后者中。 -
编写证明公式 :根据验证结果,编写证明公式。
- $\text{during}(t_1, t_2, t_3, t_4) \Rightarrow t_1 \geq t_3 \land t_2 \leq t_4$
4.5 区间逻辑在动态模型中的应用
区间逻辑在动态模型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VHDL描述中的动态行为。动态模型通常用于模拟系统的运行过程,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描述信号的变化和事件的发生。
4.5.1 动态模型的定义
动态模型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状态空间 :描述系统在不同时间点的状态。
- 事件序列 :描述系统中发生的事件及其时间顺序。
- 信号波形 :描述信号在不同时间区间内的值变化。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动态模型,其中包含三个信号
V1
、
V2
和
V3
。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来描述这些信号的时间行为:
| 时间区间 | 信号值 |
|---|---|
| $(t_1, t_2)$ |
V1
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
|
| $(t_3, t_4)$ |
V2
保持高电平
|
| $(t_5, t_6)$ |
V3
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
4.5.2 动态模型的验证
动态模型的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信号波形的验证 :验证信号在不同时间区间内的值变化是否符合预期。
- 事件顺序的验证 :验证事件是否按预期顺序发生。
- 状态转移的验证 :验证系统状态是否按预期转移。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动态模型,其中包含两个事件
E1
和
E2
,我们需要验证它们是否按预期顺序发生。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事件定义时间区间。
-E1在$(t_1, t_2)$内发生
-E2在$(t_3, t_4)$内发生 -
定义事件顺序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事件的顺序关系。
-E1在E2之前发生:$\text{before}(t_1, t_2, t_3, t_4)$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顺序关系,编写验证公式。
- $\forall t \in (t_1, t_2), E1(t) \land \forall t \in (t_3, t_4), E2(t) \land \text{before}(t_1, t_2, t_3, t_4)$
4.6 区间逻辑在事务列表中的应用
事务列表(transaction list)是VHDL描述中用于记录事件发生及其时间特性的工具。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事务列表中的事件顺序和时间间隔。
4.6.1 事务列表的定义
事务列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事务 :表示一个事件的发生。
- 时间区间 :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区间。
- 事件顺序 :表示多个事件的时间顺序。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事务列表,其中包含两个事务
T1
和
T2
。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来描述这些事务的时间行为:
| 事务 | 时间区间 | 事件顺序 |
|---|---|---|
T1
| $(t_1, t_2)$ |
T1
在
T2
之前结束
|
T2
| $(t_3, t_4)$ |
T2
在
T1
之后开始
|
4.6.2 事务列表的验证
事务列表的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事务顺序的验证 :验证事务是否按预期顺序发生。
- 时间间隔的验证 :验证事务发生的时间间隔是否符合预期。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事务列表,其中包含两个事务
T1
和
T2
,我们需要验证它们是否按预期顺序发生。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事务定义时间区间。
-T1在$(t_1, t_2)$内发生
-T2在$(t_3, t_4)$内发生 -
定义事务顺序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事务的顺序关系。
-T1在T2之前结束:$\text{ends}(t_1, t_2) \land \text{starts}(t_3, t_4)$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顺序关系,编写验证公式。
- $\forall t \in (t_1, t_2), T1(t) \land \forall t \in (t_3, t_4), T2(t) \land \text{ends}(t_1, t_2) \land \text{starts}(t_3, t_4)$
4.7 区间逻辑在状态空间中的应用
状态空间(state space)是VHDL描述中用于描述系统状态变化的工具。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状态空间中的状态转移和时间行为。
4.7.1 状态空间的定义
状态空间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状态 :表示系统在某个时间点的状态。
- 时间区间 :表示状态转移的时间区间。
- 状态转移 :表示系统状态的变化。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状态空间,其中包含两个状态
S1
和
S2
。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来描述这些状态的时间行为:
| 状态 | 时间区间 | 状态转移 |
|---|---|---|
S1
| $(t_1, t_2)$ |
S1
在
S2
之前结束
|
S2
| $(t_3, t_4)$ |
S2
在
S1
之后开始
|
4.7.2 状态空间的验证
状态空间的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状态转移的验证 :验证状态是否按预期顺序转移。
- 时间间隔的验证 :验证状态转移的时间间隔是否符合预期。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状态空间,其中包含两个状态
S1
和
S2
,我们需要验证它们是否按预期顺序转移。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状态定义时间区间。
-S1在$(t_1, t_2)$内
-S2在$(t_3, t_4)$内 -
定义状态转移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状态的转移关系。
-S1在S2之前结束:$\text{ends}(t_1, t_2) \land \text{starts}(t_3, t_4)$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转移关系,编写验证公式。
- $\forall t \in (t_1, t_2), S1(t) \land \forall t \in (t_3, t_4), S2(t) \land \text{ends}(t_1, t_2) \land \text{starts}(t_3, t_4)$
4.8 区间逻辑在波形表示中的应用
波形表示(waveform representation)是VHDL描述中用于描述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工具。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波形表示中的信号变化。
4.8.1 波形表示的定义
波形表示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时间区间 :表示信号变化的时间区间。
- 信号值 :表示信号在不同时间区间内的值。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波形表示,其中信号
V
在时间区间$(t_1, t_2)$内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在时间区间$(t_3, t_4)$内保持高电平。我们可以用区间逻辑表示为:
| 时间区间 | 信号值 |
|---|---|
| $(t_1, t_2)$ | 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 |
| $(t_3, t_4)$ | 高电平 |
4.8.2 波形表示的验证
波形表示的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信号值的验证 :验证信号在不同时间区间内的值是否符合预期。
- 时间间隔的验证 :验证信号值变化的时间间隔是否符合预期。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波形表示,其中信号
V
在时间区间$(t_1, t_2)$内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在时间区间$(t_3, t_4)$内保持高电平。我们需要验证这些变化是否按预期发生。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信号变化定义时间区间。
-V在$(t_1, t_2)$内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
-V在$(t_3, t_4)$内保持高电平 -
定义信号值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信号值的变化。
-V在$(t_1, t_2)$内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text{rising_edge}(V, t_1, t_2)$
-V在$(t_3, t_4)$内保持高电平:$\text{stable_high}(V, t_3, t_4)$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信号值变化,编写验证公式。
- $\forall t \in (t_1, t_2), V(t) = \text{low} \rightarrow V(t) = \text{high} \land \forall t \in (t_3, t_4), V(t) = \text{high}$
4.9 区间逻辑在事件语义中的应用
事件语义(event semantics)是VHDL描述中用于描述事件发生及其时间特性的工具。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事件语义中的时间行为。
4.9.1 事件语义的定义
事件语义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事件 :表示一个事件的发生。
- 时间区间 :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区间。
- 事件属性 :表示事件的属性,如严重性、优先级等。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事件
E
,它在时间区间$(t_1, t_2)$内发生,并且具有一定的严重性。我们可以用区间逻辑表示为:
| 事件 | 时间区间 | 事件属性 |
|---|---|---|
E
| $(t_1, t_2)$ | 严重性:高 |
4.9.2 事件语义的验证
事件语义的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事件发生的验证 :验证事件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发生。
- 事件属性的验证 :验证事件的属性是否符合预期。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事件
E
,它在时间区间$(t_1, t_2)$内发生,并且具有高严重性。我们需要验证这个事件是否按预期发生。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 :为事件定义时间区间。
-E在$(t_1, t_2)$内发生 -
定义事件属性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事件的属性。
-E具有高严重性:$\text{severity}(E) = \text{high}$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事件属性,编写验证公式。
- $\forall t \in (t_1, t_2), E(t) \land \text{severity}(E) = \text{high}$
4.10 区间逻辑在Delta周期值中的应用
Delta周期值(delta cycle value)是VHDL描述中用于描述信号在一个Delta周期内的变化。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Delta周期值中的信号变化。
4.10.1 Delta周期值的定义
Delta周期值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时间区间 :表示Delta周期的时间区间。
- 信号值 :表示信号在Delta周期内的值。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Delta周期值,其中信号
V
在时间区间$(t_1, t_2)$内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我们可以用区间逻辑表示为:
| 时间区间 | 信号值 |
|---|---|
| $(t_1, t_2)$ | 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 |
4.10.2 Delta周期值的验证
Delta周期值的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信号值的验证 :验证信号在Delta周期内的值变化是否符合预期。
- 时间间隔的验证 :验证信号值变化的时间间隔是否符合预期。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Delta周期值,其中信号
V
在时间区间$(t_1, t_2)$内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我们需要验证这个变化是否按预期发生。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 :为Delta周期定义时间区间。
-V在$(t_1, t_2)$内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 -
定义信号值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信号值的变化。
-V在$(t_1, t_2)$内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text{rising_edge}(V, t_1, t_2)$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信号值变化,编写验证公式。
- $\forall t \in (t_1, t_2), V(t) = \text{low} \rightarrow V(t) = \text{high}$
4.11 区间逻辑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翻译过程(translation process)是将VHDL描述转换为形式化验证工具(如PVS)可以理解的语言的过程。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翻译过程中的时间行为。
4.11.1 翻译过程的定义
翻译过程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源代码 :表示原始的VHDL描述。
- 目标代码 :表示翻译后的形式化验证描述。
- 时间行为 :表示翻译前后的时间行为一致性。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VHDL描述,其中包含多个信号赋值语句。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来描述这些信号赋值的时间行为,并确保翻译前后的时间行为一致。
| 源代码 | 目标代码 | 时间行为 |
|---|---|---|
VD1
在$(t_1, t_2)$内执行
|
VD1
在$(t_1’, t_2’)$内执行
| $(t_1, t_2)$和$(t_1’, t_2’)$一致 |
4.11.2 翻译过程的验证
翻译过程的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时间行为的一致性 :验证翻译前后的时间行为是否一致。
- 信号值的一致性 :验证翻译前后的信号值是否一致。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VHDL描述,其中包含多个信号赋值语句。我们需要验证翻译前后的时间行为和信号值是否一致。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信号赋值语句定义时间区间。
-VD1在$(t_1, t_2)$内执行
-VD1在$(t_1’, t_2’)$内执行 -
定义一致性条件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时间行为和信号值的一致性条件。
- $(t_1, t_2)$和$(t_1’, t_2’)$一致:$\text{equals}(t_1, t_2, t_1’, t_2’)$
-VD1的信号值一致:$\forall t \in (t_1, t_2), VD1(t) = \forall t \in (t_1’, t_2’), VD1(t)$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一致性条件,编写验证公式。
- $\text{equals}(t_1, t_2, t_1’, t_2’) \land \forall t \in (t_1, t_2), VD1(t) = \forall t \in (t_1’, t_2’), VD1(t)$
4.12 区间逻辑在语义验证中的应用
语义验证(semantic verification)是确保VHDL描述的语义正确性的过程。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VHDL描述中的语义。
4.12.1 语义验证的定义
语义验证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源代码 :表示原始的VHDL描述。
- 目标代码 :表示验证后的形式化描述。
- 语义一致性 :表示源代码和目标代码的语义一致性。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VHDL描述,其中包含多个信号赋值语句。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来描述这些信号赋值的时间行为,并确保语义一致性。
| 源代码 | 目标代码 | 语义一致性 |
|---|---|---|
VD1
在$(t_1, t_2)$内执行
|
VD1
在$(t_1’, t_2’)$内执行
|
$(t_1, t_2)$和$(t_1’, t_2’)$一致,
VD1
的信号值一致
|
4.12.2 语义验证的步骤
语义验证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信号赋值语句定义时间区间。
-VD1在$(t_1, t_2)$内执行
-VD1在$(t_1’, t_2’)$内执行 -
定义一致性条件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时间行为和信号值的一致性条件。
- $(t_1, t_2)$和$(t_1’, t_2’)$一致:$\text{equals}(t_1, t_2, t_1’, t_2’)$
-VD1的信号值一致:$\forall t \in (t_1, t_2), VD1(t) = \forall t \in (t_1’, t_2’), VD1(t)$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一致性条件,编写验证公式。
- $\text{equals}(t_1, t_2, t_1’, t_2’) \land \forall t \in (t_1, t_2), VD1(t) = \forall t \in (t_1’, t_2’), VD1(t)$
4.13 区间逻辑在优化证明中的应用
优化证明(optimization proof)是确保优化后的VHDL描述仍然保持正确性的过程。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优化后的VHDL描述中的时间行为。
4.13.1 优化证明的定义
优化证明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源代码 :表示原始的VHDL描述。
- 优化后的代码 :表示优化后的VHDL描述。
- 时间行为的一致性 :表示优化前后的时间行为一致性。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原始的VHDL描述,其中包含多个信号赋值语句。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来描述这些信号赋值的时间行为,并确保优化前后的时间行为一致。
| 源代码 | 优化后的代码 | 时间行为一致性 |
|---|---|---|
VD1
在$(t_1, t_2)$内执行
|
VD1
在$(t_1’, t_2’)$内执行
| $(t_1, t_2)$和$(t_1’, t_2’)$一致 |
4.13.2 优化证明的步骤
优化证明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信号赋值语句定义时间区间。
-VD1在$(t_1, t_2)$内执行
-VD1在$(t_1’, t_2’)$内执行 -
定义一致性条件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时间行为的一致性条件。
- $(t_1, t_2)$和$(t_1’, t_2’)$一致:$\text{equals}(t_1, t_2, t_1’, t_2’)$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一致性条件,编写验证公式。
- $\text{equals}(t_1, t_2, t_1’, t_2’)$
4.14 区间逻辑在信号消除中的应用
信号消除(signal elimination)是优化VHDL描述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信号消除后的VHDL描述中的时间行为。
4.14.1 信号消除的定义
信号消除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源代码 :表示原始的VHDL描述。
- 消除后的代码 :表示消除信号后的VHDL描述。
- 时间行为的一致性 :表示消除前后的时间行为一致性。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原始的VHDL描述,其中包含多个信号赋值语句。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来描述这些信号赋值的时间行为,并确保消除信号后的时间行为一致。
| 源代码 | 消除后的代码 | 时间行为一致性 |
|---|---|---|
VD1
在$(t_1, t_2)$内执行
|
VD1
在$(t_1’, t_2’)$内执行
| $(t_1, t_2)$和$(t_1’, t_2’)$一致 |
4.14.2 信号消除的步骤
信号消除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信号赋值语句定义时间区间。
-VD1在$(t_1, t_2)$内执行
-VD1在$(t_1’, t_2’)$内执行 -
定义一致性条件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时间行为的一致性条件。
- $(t_1, t_2)$和$(t_1’, t_2’)$一致:$\text{equals}(t_1, t_2, t_1’, t_2’)$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一致性条件,编写验证公式。
- $\text{equals}(t_1, t_2, t_1’, t_2’)$
4.15 区间逻辑在进程折叠中的应用
进程折叠(process folding)是优化VHDL描述的一种方法,通过合并多个进程语句来减少代码量。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进程折叠后的VHDL描述中的时间行为。
4.15.1 进程折叠的定义
进程折叠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源代码 :表示原始的VHDL描述。
- 折叠后的代码 :表示折叠后的VHDL描述。
- 时间行为的一致性 :表示折叠前后的时间行为一致性。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原始的VHDL描述,其中包含多个进程语句。我们可以使用区间逻辑来描述这些进程语句的时间行为,并确保折叠后的时间行为一致。
| 源代码 | 折叠后的代码 | 时间行为一致性 |
|---|---|---|
VD1
在$(t_1, t_2)$内执行
|
VD1
在$(t_1’, t_2’)$内执行
| $(t_1, t_2)$和$(t_1’, t_2’)$一致 |
4.15.2 进程折叠的步骤
进程折叠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进程语句定义时间区间。
-VD1在$(t_1, t_2)$内执行
-VD1在$(t_1’, t_2’)$内执行 -
定义一致性条件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时间行为的一致性条件。
- $(t_1, t_2)$和$(t_1’, t_2’)$一致:$\text{equals}(t_1, t_2, t_1’, t_2’)$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一致性条件,编写验证公式。
- $\text{equals}(t_1, t_2, t_1’, t_2’)$
4.16 区间逻辑在其他优化技术中的应用
除了信号消除和进程折叠,区间逻辑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优化技术,如循环优化、条件语句优化等。通过引入更多的逻辑运算符和复杂的公式,我们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时间行为。
4.16.1 循环优化
循环优化(loop optimization)是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循环迭代来优化VHDL描述。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循环优化后的VHDL描述中的时间行为。
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循环迭代定义时间区间。
- 循环迭代1在$(t_1, t_2)$内执行
- 循环迭代2在$(t_3, t_4)$内执行 -
定义优化条件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优化条件。
- 如果循环迭代1的结果不影响循环迭代2,则可以合并这两个迭代。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优化条件,编写验证公式。
- $\text{disjoint}(t_1, t_2, t_3, t_4) \Rightarrow \text{merge_loops}(t_1, t_2, t_3, t_4)$
4.16.2 条件语句优化
条件语句优化(conditional statement optimization)是通过简化条件语句来优化VHDL描述。通过区间逻辑,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验证条件语句优化后的VHDL描述中的时间行为。
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时间区间 :为每个条件分支定义时间区间。
-if分支在$(t_1, t_2)$内执行
-else分支在$(t_3, t_4)$内执行 -
定义优化条件 :使用区间逻辑定义优化条件。
- 如果if分支和else分支的结果相同,则可以合并这两个分支。 -
编写验证公式 :根据定义的时间区间和优化条件,编写验证公式。
- $\text{equals}(t_1, t_2, t_3, t_4) \Rightarrow \text{merge_branches}(t_1, t_2, t_3, t_4)$
4.17 区间逻辑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为了更好地理解区间逻辑在V
超级会员免费看
2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