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脱石及相关硅酸盐矿物特性与结构研究
1. 绿泥石混层矿物相关研究
1.1 柯绿泥石(Corrensite)
柯绿泥石的形成存在两种模型。一种认为它是受热液影响的岩石变化产物;另一种则将其视为直接结晶的端元矿物,是离散相。研究表明自然黏土(如 Sancerre - Couy)中的柯绿泥石并非简单的绿泥石和蒙脱石混合层,而是具有独特稳定性场和共生关系的真实相。其 b 参数不符合绿泥石和蒙脱石简单组合的特征,且在晶体生长中,类似绿泥石和蒙脱石的子层并非独立行为。柯绿泥石向绿泥石的转化通过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一是绿泥石层的连贯堆叠形成离散绿泥石和柯绿泥石微晶的混合物;二是在混合层非常紧密时,绿泥石 - 柯绿泥石随机混合层化,不过这种混合层不能严格视为间层矿物。
1.2 库尔凯石(Kulkeite)
库尔凯石是三八面体绿泥石和滑石的规则间层矿物,理想化学式为 Mg8Al(Si7Al)O20(OH)10,存在少量 NaAl → Si 取代。其平均 d[100] 距离为 23.715 Å,结晶为单斜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它由 14 Å 的绿泥石片和 9.5 Å 的滑石片交替组成。库尔凯石起源于低温变质作用,温度可能不超过 400 °C,在绿泥石薄片形成前可能是稳定的,其滑石成分中 Na 和 Al 的掺入可能是间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1.3 累托石(Rectorite)
累托石结构由成对的二八面体 2:1 层组成,交替的层间分别类似云母和蒙脱石。自然样品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有不同的基面间距,如在水中为 28.36 Å,空气干燥状态下为 24.63 Å 等。累托石可看作二八面体云母和二八面体蒙脱石的 1:1 规则间层,可通过前缀指定云母成分中的主要层间阳离子。研究发现自然累托石(如 North Little Rock)的云母和蒙脱石四面体片数量相等,层间可能有相邻的蒙脱石或相邻的钠云母四面体片。
1.4 托苏石(Tosudite)
托苏石是二八面体绿泥石 - 蒙脱石的 1:1 规则间层矿物,自然托苏石的晶体结构研究表明,乙二醇化时 d[100] = 31.1 Å,加热至 500…650 °C 时为 23.3 Å。该名称适用于平均为二八面体的绿泥石和蒙脱石的 1:1 规则间层,允许不同类型的绿泥石和蒙脱石组合。
1.5 塔拉索夫石(Tarasovite)
塔拉索夫石是云母层和累托石的 2:1 规则间层,也可描述为云母和蒙脱石层的 3:1 交替,但规则程度不足以赋予其独立矿物种名称。
2. 水铝英石(Allophane)及相关硅酸盐
2.1 水铝英石结构特征
水铝英石是一系列天然存在的含水铝硅酸盐黏土,Al/Si 摩尔比在 1.0 到 2.0 之间。它是低温条件下的重要过渡相,常见于火山岩发育的土壤、非火山结晶岩和沉积岩衍生的土壤以及溪流沉积物中。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显示其由空心扭曲的多面体球体组成,直径在 35 到 55 Å 之间,壁厚约 7 Å。其结构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球壁由含一个八面体 [6]Al 片和一个四面体 4 片的缺陷高岭土结构组成;另一种观点认为 Al/Si 比接近 2.0 的水铝英石由伊毛缟石结构单元组成,框架为 Al 八面体片;Al/Si 比接近 1.0 的则包含缩合硅酸盐单元,可能形成类似埃洛石的结构。
2.2 水铝英石热稳定性与吸附特性
小角度 XRD 研究表明,水铝英石在不同环境湿度下甚至加热至 500 °C 到 600 °C 脱羟基后仍保持“空心”球形形态,而伊毛缟石的管状单元在脱羟基时会坍塌,这表明两者维持颗粒形态的框架结构不同。水铝英石的脱羟基始于低于 400 °C 的温度,但球形颗粒外观不受影响,推测其框架结构由 Si 或 Si(Al) 四面体片组成。此外,水铝英石的高比表面积使其成为活性金属吸附剂,对 Cu²⁺ 和 Co²⁺ 的吸附研究表明,Cu 的选择性吸附随 pH 升高而增加,且吸附量与 SiO₂/Al₂O₃ 比有关,吸附过程涉及质子释放和离子去除。
3. 蛭石(Vermiculite)
3.1 蛭石结构基础
蛭石是三八面体 2:1 层状硅酸盐,具有单斜结构(空间群 C2/m),由 TO₄(T = Si, Al)四面体和 MgO₂(OH)₄ 八面体组成。其硅酸盐层因四面体片中 Al³⁺ 对 Si⁴⁺ 的同晶取代而带净负电荷,由层间插入的阳离子补偿。研究发现 Mg - 蛭石存在部分堆叠无序,源于两层硅酸盐的随机相对位移。
3.2 蛭石水化状态与层堆叠序列
Na - 蛭石有 0 -、1 - 和 2 - 水层水化状态(WLHS),水化状态取决于蒸汽压、温度和层间阳离子种类。层间阳离子和水分子的相互作用控制着相邻硅酸盐层的位置,如 Mg - 蛭石中水分子八面体配位到层间镁离子,形成部分六边形阵列以稳定层间水的双层结构。蛭石的层堆叠序列多样,只有两层堆叠序列是三维有序的,能产生离散的 (hkl) 反射,其他为半有序,平移断层平行于 Oy 轴或 xy 平面内 120° 等效方向。影响蛭石和皂石层堆叠类型的参数包括层间阳离子性质、层电荷密度、颗粒平均大小和片的二八或三八面体特征。
3.3 蛭石插层化合物特性
蛭石插层化合物(VIC)在 1 - WLHS 时,水分子与阳离子位于同一平面;在 2 - WLHS 时,阳离子夹在上下水层之间。其基面间距 d[100] 取决于水层数和阳离子种类,如 Mg - 蛭石在不同水化状态下 d[100] 分别为 9.1 Å(0 - WLHS)、11.6 Å(1 - WLHS)和 14.3 Å(2 - WLHS);Na - 蛭石的 c 轴重复距离分别为 9.81 Å(0 - WLHS)、11.84 Å(1 - WLHS)和 14.89 Å(2 - WLHS)。
3.4 蛭石中阳离子交换与结构变化
蛭石层间阳离子可通过将层状硅酸盐晶体浸入盐溶液进行交换,可制备各种阳离子插层蛭石。例如 Cs₁₋ₓRbₓ - 蛭石的 d 间距随 x 增加呈阶梯式下降,这归因于平面内基底变形以保持蛭石层的刚性。SiO₄ 四面体围绕垂直于层平面的相邻 Si - O 轴交替旋转,旋转角度 α 受多种因素影响,局部 α 对成分 x 的依赖性导致 d[001] 随 x 变化。相关的四面体旋转可降低层间阳离子与负氧邻居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能。
3.5 蛭石水化转变与结构稳定机制
蛭石的水化转变已被研究,不同水化状态之间的相边界可用克劳修斯 - 克拉佩龙方程表示。水化转变涉及层间阳离子、插入水分子和宿主硅酸盐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焓变大于 bulk 水。水化转变为(弱)一级相变,存在两相共存和较大滞后现象,表明插层时宿主层膨胀存在能量障碍,宿主硅酸盐层在水化和脱水过程中发生结构变化,长程层间相互作用可能归因于宿主晶格的弹性变形,与插入水分子、表面氧原子和层间阳离子的位置有关。对于 1M Mg - 蛭石的 14.3 Å 和 13.8 Å 水合物,提出了交换性阳离子和水分子在层间的排列模型,揭示了稳定不同水合物结构的机制,包括氢键链的形成、不同链的互连、层间组件与硅酸盐层的锚定以及硅酸盐层堆叠顺序的调整。
3.6 蛭石膨胀与电荷异质性
黏土和其他层状硅酸盐的膨胀对土壤排水、地质构造水文和建筑基础稳定性有影响。关于膨胀原因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叠加硅酸盐层间溶液的过量渗透压,可用双层理论描述;另一种认为表面水化也有贡献。对天然 Li - 饱和蛭石的研究表明,双层理论不能很好解释其膨胀现象,膨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水与硅酸盐层表面的相互作用。云母和云母型层状硅酸盐的蚀变是固态反应,会导致反应产物中电荷分布不均匀(电荷异质性)。蛭石可能是云母蚀变序列的初始阶段,通过烷基铵离子交换可确定蛭石的层电荷和电荷异质性,不同电荷的蛭石在烷基铵离子交换后表现出不同的层间距特征,云母向蛭石再到蒙脱石的转化可能通过两种反应序列进行。
以下是蛭石不同水化状态的相关参数表格:
| 蛭石类型 | 水化状态 | c 轴重复距离(Å) |
| ---- | ---- | ---- |
| Mg - 蛭石 | 0 - WLHS | 9.1 |
| Mg - 蛭石 | 1 - WLHS | 11.6 |
| Mg - 蛭石 | 2 - WLHS | 14.3 |
| Na - 蛭石 | 0 - WLHS | 9.81 |
| Na - 蛭石 | 1 - WLHS | 11.84 |
| Na - 蛭石 | 2 - WLHS | 14.89 |
下面是蛭石层堆叠序列的简单 mermaid 流程图:
graph LR
A[蛭石层堆叠序列] --> B[三维有序(两层堆叠)]
A --> C[半有序]
C --> D[随机位移到两个或三个位置]
D --> E[k = 0 时反射离散]
D --> F[k ≠ 0 时情况不同]
4. 蛭石相关的其他特性及影响
4.1 镧系离子与蛭石的交换反应
镧系三价离子与黏土矿物的交换反应在放射性废物吸收和土壤黏土中稀土分布研究中被关注。研究发现镧系离子的吸收量可能超过黏土的交换容量,且这种效应与 pH 有关,pH 升高时吸收量增加。当蒙脱石从 LaCl₃ 溶液中吸收 La³⁺ 离子时,层间膨胀小于吸收低电荷离子(如 Mg²⁺、Ca²⁺ 或 Na⁺)的情况。在环境条件下,层间 La 阳离子分布在 3a×b 超晶格上,脱水时超晶格消失,再水化时又恢复,且脱水/再水化过程中基面间距不变。La 阳离子周围有 8 个相邻水分子呈扭曲立方排列,La - 水簇之间的空间被相对移动的水分子三元组占据。
4.2 磁性蛭石插层化合物
在 Mg - 蛭石中,层间的 Mg²⁺ 离子可被各种磁性离子(如 3d 离子(Mn²⁺、Co²⁺、Ni²⁺、Cu²⁺)和稀土离子(Ce³⁺、Pr³⁺、Nd³⁺、Sm³⁺、Eu³⁺、Gd³⁺、Tb³⁺、Dy³⁺、Ho³⁺、Er³⁺))交换形成磁性蛭石插层化合物(VIC)。磁性 VIC 有三种水化状态,正常条件下常处于 2 - WLHS。过渡金属离子 VIC 在 2 - WLHS 时 c 轴重复距离 d[100] 约为 14.4 Å,稀土离子的则为 14.9 Å。由于较大的 c 轴重复距离,磁性 VIC 可作为研究二维(2D)磁性的模型系统。
4.3 蛭石中水的动力学行为
蛭石中 H₂O 分子的行为可用动力学模型描述。通过准弹性中子散射和 NMR 实验观察到蛭石中存在动态无序现象。例如,对两层水合物天然 Na - 蛭石的 NMR 研究表明,水分子强烈配位到 Na⁺ 阳离子,呈八面体围绕它们。
5. 蛭石研究的实际意义
5.1 对土壤和地质的影响
蛭石作为一种常见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其膨胀特性对土壤的排水性能和地质构造的水文情况有着重要影响。土壤中蛭石的存在会改变土壤的孔隙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在地质构造中,蛭石的膨胀和收缩可能会引起地层的变形,对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产生潜在威胁。
5.2 对建筑基础的影响
建筑基础的稳定性与土壤的性质密切相关。蛭石的膨胀可能导致土壤体积的变化,从而对建筑基础产生不均匀的压力,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需要对土壤中蛭石的含量和性质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建筑基础的安全。
5.3 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水铝英石和蛭石等矿物的高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使其在环境科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它们可以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从而净化土壤和水体。此外,对蛭石水化转变和结构变化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土壤中水分的迁移和储存机制,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蒙脱石及相关硅酸盐矿物的特性和结构,包括柯绿泥石、库尔凯石、累托石、托苏石、塔拉索夫石等混层矿物,水铝英石及相关硅酸盐,以及蛭石的结构、水化状态、阳离子交换、水化转变、膨胀特性和电荷异质性等方面。通过对这些矿物的研究,我们对它们的形成机制、结构特点和物理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6.2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目前对这些矿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例如,对于水铝英石和蛭石的结构和形成机制,还存在一些争议,需要更多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来澄清。此外,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矿物的吸附性能来解决环境问题,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对蛭石在极端条件下(如高温、高压)的性质和行为的研究,将有助于拓展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以下是不同矿物的主要特性对比表格:
| 矿物名称 | 结构特点 | 主要特性 | 应用潜力 |
| ---- | ---- | ---- | ---- |
| 柯绿泥石 | 非简单绿泥石和蒙脱石混合层,有独特稳定性场 | 晶体生长中子层非独立行为,向绿泥石转化有特定过程 | |
| 库尔凯石 | 三八面体绿泥石和滑石规则间层 | 起源于低温变质,结构有特定参数 | |
| 累托石 | 二八面体云母和蒙脱石 1:1 规则间层 | 不同处理条件下有不同基面间距 | |
| 托苏石 | 二八面体绿泥石 - 蒙脱石 1:1 规则间层 | 特定的 d[100] 值 | |
| 水铝英石 | 空心扭曲多面体球体,结构有争议 | 热稳定性和吸附特性 | 环境净化 |
| 蛭石 | 三八面体 2:1 层状硅酸盐 | 多种水化状态、阳离子交换、膨胀特性等 | 土壤改良、建筑基础评估、环境净化 |
下面是蛭石研究未来方向的 mermaid 流程图:
graph LR
A[蛭石研究] --> B[结构和形成机制深入研究]
A --> C[环境应用拓展]
A --> D[极端条件下性质研究]
B --> E[澄清争议点]
C --> F[吸附性能优化]
D --> G[拓展工程应用]
超级会员免费看
7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