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CAN总线设计---CAN节点的电容、CAN终端电阻、CAN总线共模电感/共模扼流圈修改版*****

CAN总线在汽车电子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通信质量受节点电容、终端电阻和共模扼流圈影响。节点电容需符合规范以防止总线波形畸变;终端电阻用于提高抗干扰能力和信号质量,通常选择120Ω以匹配线缆特征阻抗;共模扼流圈则能去除共模噪声,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通过实验验证,共模扼流圈能显著抑制噪声,提升CAN和车载Ethernet的通信性能。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CAN的传输速度最大可达到1Mbps,它通过差分方式跟总线连接。

1.CAN节点的电容:

汽车CAN总线设计规范对于CAN节点的输入电容有着严格的规定,每个节点不允许添加过多容性器件,否则节点组合到一起后,会导致总线波形畸变,通讯错误增加。具体如表 1所示。为汽车测试标准GMW3122中的输入电容标准

         电容通常都是PF极的,比较常见。在能够滤除噪声干扰的前提下,保证通讯质量。

GMW3122输入电容标准

  所以每个厂家在上车前,都要测试CAN节点DUT(被测设备)的CANH对地、CANL对地、CANH对CANL的输入电容。方法一般是使用GMW3122汽车测试标准中的CAN方法。如图所示。

负载电容放电时间定义
Cbusin和Cin测试原理(ECU输出线从上往下为CANH、CANL、GND)
Cdiff测试原理
Cdiff测试原理

  而这样的测试方法,有着比较大的局限性,只能看一个波形的放电时间进行测量和计算,人工误差较大,通过多次的统计,然后进行平均,非常消耗时间。另外由于电容属于非线性器件,使用方波测量,无法有效排除直流分量。

 

2.CAN终端电阻:

顾名思义就是加在总线末端的电阻。此电阻虽小,但在CAN总线中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终端

CAN总线终端电阻的作用有两个:

一、提高抗干扰能力,确保总线快速进入隐性状态。

二、提高信号质量。

提高抗干扰能力

CAN总线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状态,“显性”代表“1”,“隐性”代表“0”,由CAN决定。图1是一个CAN收发器的典型内部结构图,CANH、CANL连接总线。

 

图1

总线显性时,收发器内部Q1、Q2导通,CANH、CANL之间存在压差;隐性时,Q1、Q2截止,CANH、CANL处于无源状态,压差为0。

总线若无负载,隐性时电阻阻值很大,外部的干扰只需要极小的能量即可令总线进入显性(一般的收发器显性门限最小电压仅500mV)。为提升总线隐性时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增加一个差分负载电阻,且阻值尽可能小,以杜绝大部分能量的影响。然而,为了避免需要过大的电流总线才能进入显性,阻值也不能过小。

确保快速进入隐性状态

在显性状态期间,总线的寄生电容会被充电,而在恢复到隐性状态时,这些电容需要放电。如果CANH、CANL之间没有放置任何阻性负载,电容只能通过收发器内部的差分电阻放电。我们在收发器的CANH、CANL之间加入一个220PF的电容进行模拟试验,位速率为500kbit/s,波形如图2、图3。

 

图2

 

图3

从图3看出,显性恢复到隐性的时间长达1.44μS,在点较高的情况下勉强能够通信,若通信速率更高,或寄生电容更大,则很难保证通信正常。

为了让总线寄生电容快速放电,确保总线快速进入隐性状态,需要在CANH、CANL之间放置一个负载电阻。增加一个60Ω的电阻后,波形如图4、图5。从图中看出,显性恢复到隐性的时间缩减到128nS,与显性建立时间相当。

 

图4

 

图5

提高信号质量

信号在较高的转换速率情况下,信号边沿能量遇到不匹配时,会产生信号反射;传输线缆横截面的几何结构发生变化,线缆的特征阻抗会随之变化,也会造成反射。

在总线线缆的末端,阻抗急剧变化导致信号边沿能量反射,总线信号上会产生振铃,若振铃幅度过大,就会影响通信质量。在线缆末端增加一个与线缆特征阻抗一致的终端电阻,可以将这部分能量吸收,避免振铃的产生。

我们进行了一个模拟试验,位速率为1Mbit/s,收发器CANH、CANL接一根10m左右的双绞线,收发器端接120Ω电阻保证隐性转换时间,末端不加负载。末端信号波形如图6,信号上升沿出现了振铃。

 

图6

若双绞线末端增加一个120Ω的电阻,末端信号波形明显改善,振铃消失,如图7。

 

图7

一般在直线型中,线缆两端即是发送端,也是接收端,故线缆两端需各加一个终端电阻。

为什么选120Ω

任何一根线缆的特征阻抗都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得出。线缆的一端接方波发生器,另一端接一个电阻,并通过观察电阻上的波形。调整电阻阻值的大小,直到电阻上的信号是一个良好的无振铃的方波,此时的电阻值可以认为与线缆的特征阻抗一致。

大部分线缆都是单线的。如果你采用两根汽车使用的典型线缆,将它们扭制成双绞线,就可根据上述方法得到特征阻抗大约为120Ω,这也是CAN标准推荐的终端电阻阻值。

3.CAN总线共模电感/共模扼流圈

将共模扼流线圈串入差动传输线,能够有效去除共模噪声。

信号线用共模扼流线圈的特性和选择方法

  差动传输的放射噪声

   信号线用共模扼流线圈的特性和选择方法

 所示共模扼流线圈串入差分信号线,共模扼流线圈能够使数据传输时必要的差模信号通过,同时降低共模噪声。串入差分信号线的共模扼流线圈

 

共模扼流圈的作用

  共模扼流圈实质上是一个双向滤波器:一方面要滤除信号线上共模电磁干扰,另一方面又要抑制本身不向外发出电磁干扰,避免影响同一电磁环境下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共模扼流圈可以传输差模信号,直流和频率很低的共模信号都可以通过,而对于高频共模噪声则呈现很大的阻抗,可以用来抑制共模电流骚扰。

作为CAN和车载Ethernet这种差分接口的噪声对策产品,一般会使用共模扼流圈。共模扼流圈的基本构造如图1所示:一个磁芯里面有两根绕线。这两个绕线对应的逆向电流流过时磁芯里产生的磁通会相互反向抵消,而同向的电流流过时磁通会相互向同方向产生,因此阻抗较高。通过这种方式共模扼流圈可以通过相互反向的差分信号但是却可以抑制同向传输的共模噪声。

关于CAN中的噪声对策产品,村田公司已经将对应的共模扼流圈DLW43SH系列产品化。该系列产品的外观以及主要特征如图2所示。DLW43SH系列是使用在CAN和FlexRay等车载LAN中的噪声对策用共模扼流圈,是尺寸为4.5×3.2×2.6mm的表面贴装品。特性值最大为100μH的共模电感,此外,DLW43SH的截止频率约为1000MHz,可对应高速差分信号对高频的要求。使用温度范围在-40~+125℃,因此适用于车载的广泛应用。

作为DLW43SH系列的小型化产品,DLW32SH系列目前正在开发中。该系列的外观以及主要特性如图3所示。DLW32SH系列的尺寸为3.2×2.5×2.3mm具有小尺寸特点,并且与DLW43SH系列相比,可实现同等性能。其构造的特征是在产品端子部分使用了金属支架,可以缓和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热伸缩影响,适用的温度范围达到了-55~+150℃。

此外,村田公司目前正在开发作为车载Ethernet用共模扼流圈的DLW43MH系列。该产品的外观以及主要特性如图4所示。DLW43MH系列的尺寸和DLW43SH系列同为4.5×3.2×2.6mm,共模电感值提高到了200μH,因此在较宽的频带中能起到有效的噪声对策效果。由于在绕线上下足了功夫并且改善了共模转差模噪声,因此噪声改善效果会更加好。

噪声对策效果的确认

为了确认CAN中DLW43SH系列和DLW32SH系列的噪声抑制效果,我们使用CAN的评估板进行了噪声测定。噪声测定是在村田公司的电波暗室内进行的,在汽车电子设备标准规定CISPR25的测试环境中进行了峰值检测测定。评价板是用收发器的TXD端子向CAN输入250kHz的脉冲信号,与此同时输出的CAN信号被传送到电缆中就可以检测噪声了。使用的共模扼流圈是DLW43SH510XK2和DLW32SH510VK2。测定结果如图5所示。根据图5所示产生了信号频率为250kHz的高频噪声,但是因为使用了共模扼流圈,噪声被压制了最大20dB的程度。

接下来要说的是车载Ethernet的噪声对策评价的结果。所谓测定,是使用车载Ethernet对应的通信评价板,测定板之间在通信过程中放射出的噪声。测试环境是如上所述的和CAN相同的CISPR25标准的测试环境。使用的共模扼流线圈是DLW43MH201XK2。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所知,如果不使用共模扼流线圈的话在66MHz时会产生噪声,并且还会产生高频段的噪声,而使用DLW43MH201XK2的话噪声峰值部分相对降低了,显示表明在较宽频带中噪声得到了控制。

 

面向车载市场的村田的噪声对策产品以CAN和车载Ethernet为例介绍了共模扼流线圈DLW43SH系列、DLW32SH系列、DLW43MH系列的产品并且展示了噪声对策事例。村田公司今后还将继续充实面向车载市场的产品阵容,为电子化的进程和解决汽车市场的噪声问题作出贡献。

参考:http://www.dzsc.com/data/2017-3-22/111811.html

http://www.elecfans.com/emc_emi/482651.html

https://www.baidu.com/link?url=xcd2OaWVJojRvoSOmzz8PiIHaFyAxUBeBZHKBKrGUY7SRtnZ6jaqnQWbOSfrMPKNVxo6zT1dlpiA-LJR8vOajTIeIoz4taGn2FAJjeHqyta&wd=&eqid=a75a8dfd00006340000000065b9f0b20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blog.youkuaiyun.com/weixin_42229404/article/details/82732785

<think>嗯,用户问的是如何设计CAN双总线。首先,我需要回忆一下CAN总线的基本知识。CAN是控制器局域网的缩写,常用于汽车和工业控制中的通信。双总线设计通常是为了提高可靠性和冗余性,避免单点故障。 首先,我应该考虑用户的需求场景。可能是在汽车电子或者工业自动化中,需要高可靠性的通信系统。双总线设计可以在一根总线出现故障时,另一根继续工作,确保通信不中断。所以设计时需要考虑冗余机制、总线拓扑、终端匹配、节点设计等方面。 接下来,我需要分步骤来组织回答。首先是拓扑结构的选择,比如双线平行或星型结构。然后是物理层的设计,包括线缆类型、阻抗匹配,终端电阻的设置。CAN总线需要120欧姆的终端电阻,双总线的话可能每根总线两端都需要。 然后是节点设计部分,每个节点可能需要两个CAN控制器,或者使用支持双通道的控制器。同时,软件上需要处理冗余,比如数据同时在两个总线上发送,接收时选择有效的信号。错误检测和切换机制也很重要,当主总线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总线。 另外,电磁兼容性和布线规范也不能忽视。双线双绞线,屏蔽层接地,避免干扰。还要考虑供电和接地系统,确保信号稳定。 可能用户还想知道具体的实现步骤,比如如何选择控制器芯片,如何配置终端电阻,软件层面的冗余策略等。需要确保每个部分都符合CAN标准,比如ISO 11898,同时进行充分的测试,比如冗余切换测试和压力测试,验证设计的可靠性。 最后,总结一下设计的关键点,强调冗余设计、物理层规范、错误处理这些方面的重要性。确保用户能够按照步骤逐步实现双总线系统,并满足高可靠性的需求。</think>好的,我将逐步介绍CAN双总线设计的关键要点: 一、设计目标 1. 冗余容错:主总线故障时自动切换备用总线 2. 负载均衡:双通道并行传输提升带宽 3. 可靠性:满足ISO 11898-2/ISO 11898-3标准 4. 电磁兼容:通过ISO 7637抗干扰测试 二、硬件设计步骤 1. 拓扑结构选择 $$拓扑类型 \in \{线型, 星型, 混合型\}$$ - 推荐双线平行拓扑,间距保持3-5倍线径 - 最大总线长度:40m@1Mbps,500m@125kbps 2. 物理层设计 - 线缆规格: $$特性阻抗=120Ω±10\%,\ 电容<30pF/m$$ 推荐双绞线:AWG22~AWG18,带屏蔽层 - 终端电阻: $$R_t=120Ω\ (每总线两端各1个)$$ 双总线需独立配置终端 3. 节点设计 ```plaintext +-------------------+ | MCU | | +-------------+ | | | CAN控制逻辑 |---> CAN_Transceiver1---> BUS_A | +-------------+ | | +-------------+ | | | CAN控制逻辑 |---> CAN_Transceiver2---> BUS_B | +-------------+ | +-------------------+ ``` 三、协议层设计 1. 帧同步机制 - 双总线采用相同波特率: $$t_{bit} = \frac{1}{BaudRate} \pm 0.5\%$$ - 建议时钟源精度≤±100ppm 2. 冗余策略 - 发送端:双总线并行发送 - 接收端: ```c if(BUS_A数据有效 && CRC校验通过) 采用BUS_A数据 else if(BUS_B数据有效 && CRC校验通过) 采用BUS_B数据 else 触发错误中断 ``` 四、EMC设计规范 1. 布线要求 - 最小线距: $$d_{min}=3h\ (h为距参考平面高度)$$ - 与电源线间距≥50mm 2. 防护设计 - TVS管参数: $$V_{BR}≥36V,\ 响应时间<1ns$$ - 共模扼流圈阻抗: $$Z@100MHz≥100Ω$$ 五、验证测试 1. 冗余切换测试 - 人为断开主总线 - 测量切换时间: $$t_{switch}≤2个帧周期$$ 2. 压力测试 ```plaintext 测试条件 | 合格标准 -----------------|---------- 85℃环境温度 | 连续工作24h无丢包 12V~24V电源波动 | 误码率<1e-6 50V/m电磁干扰 | 通信成功率≥99.9% ``` 六、典型方案推荐 1. 芯片选型 - 控制器:MCP2517FD(支持CAN FD) - 收发器:TJA1044GT(带故障隔离) 2. 软件架构 ```plaintext Application Layer | Redundancy Management | | CAN Driver_A CAN Driver_B | | Hardware_A Hardware_B ``` 关键设计原则: 1. 时钟同步误差控制在±0.5%以内 2. 总线延迟差异≤10% bit time 3. 错误帧处理需双通道同步 4. 建议使用CRC-15校验多项式: $$G(x)=x^{15}+x^{14}+x^{10}+x^8+x^7+x^4+x^3+1$$ 实际工程中需注意:双总线长度差异应控制在5%以内,避免信号传播时延不一致导致采样点偏移。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