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挪威:环境合作中的分歧与碰撞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戈尔巴乔夫“公开性”政策的推行,外界开始了解到苏联内部此前鲜为人知的诸多情况,其中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六十多年的高强度工业化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让苏联许多人口密集地区及其周边的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苏联生态灭绝”在当时成为西方国家,尤其是与苏联接壤且受其工业污染物直接影响的国家热议的话题。北欧国家对镍矿城尼克ель(Nikel)和蒙切戈尔斯克(Monchegorsk)排放的二氧化硫尤为关注,相关信息的披露也引发了他们越来越多的担忧。
1. 苏联 - 挪威环境合作的开端
1988年1月15日,苏联总理尼古拉·雷日科夫(Nikolai Ryzhkov)和挪威总理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Gro Harlem Brundtland)在奥斯陆签署了《苏联 - 挪威环境协定》,成立了联合环境委员会。此前数年,莫斯科和奥斯陆的政府官员以及芬马克郡(Finnmark)和摩尔曼斯克州(Murmansk)的地方当局就一直在讨论环境问题。环境委员会的成立,为这些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更稳定的双边平台。双方关注的核心是佩琴加镍业公司(Pechenganikel)的硫排放问题,尽管都认为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两国处理问题的方式却大相径庭。
尼克ель位于挪威最北部的芬马克郡以东不到10公里处,佩琴加镍业公司的排放物在挪威都能明显感知到。空气中刺鼻的硫磺味、东芬马克地区极地桦树的枝叶被含硫气流灼伤、边境地区驯鹿围栏的快速腐蚀,这些都被认为与佩琴加镍业公司的排放有关。1974年,挪威大气研究所(NILU)开始对边境地区的空气污染物进行系统测量,10年后得出结论,佩琴加镍业公司的排放是芬马克地区环境受损的主要原因,并在1986年的地区会议上向苏联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