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问乙,怎么看潘加宇老师的领域驱动设计批评文章。
乙回答,应该是影响生意了,还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按潘的意思,马B国也是伪创新,潘不去骂马保国反而开心地用他的素材做视频,DDD则盯着不放,说白了不就是DDD和他利益相关。
可以猜出来,乙是一个领域驱动设计的“布道者”,甲是“被布道者”。
已征甲的同意,在公众号中使用甲描述的场景。
另特地声明:乙并非我点名批评过的领域驱动设计“布道者”之一。
甲问我(潘元芳)
怎么看乙的说法?
我是这么看的
(1)当前,马老师和领域驱动设计伪创新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看马老师的视频,看马老师的直播,甚至模仿马老师的语言,模仿马老师的动作,不是真心向马老师学武术,而是以一种看谐星表演的心态去看、去做的。
这一点,马老师知道,我们知道,马老师知道我们知道,我们知道马老师知道我们知道,但大家都不会说破。马老师会坚持自己的人设,我们也乐意看到马老师坚持自己的人设,马老师也乐意我们乐意看到马老师坚持自己的人设。
领域驱动设计伪创新则不同。
一些同学看领域驱动设计伪创新的视频,看领域驱动设计伪创新的直播,甚至模仿领域驱动设计伪创新的操作,是真的怀着学习的心态去看、去做的。
我前面也写文章提到,伪创新已经把手伸向工业领域,那可是涉及生命安全的事情。
(2)以前的马老师≈今天的领域驱动设计伪创新
马老师以前并不是谐星。
据百度百科,马老师出身武术世家,2004年在英国成立“英国混元太极拳协会”,2015年在上海成立“上海浑元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他是要正经吃武术这碗饭的,而不是直播带货——之前也没有直播带货就是了。
当时,看马老师的现场教学,看马老师的视频,模仿马老师的动作的同学,那是真的怀着学习的心态去看、去做的。
,时长00:15
一直到2020年,马老师被三十多岁年轻人“不讲武德”“打咕遮了”,被动成为网红,而且持久不衰,于是顺势转型成谐星。
要是马老师2020年没有被三十多岁年轻人“不讲武德”,或者这个事情没传开,也许今天马老师还在正经吃武术饭,也许今天还是有人真心找马老师学习。
(3)利益相关很正常
还是以马老师为例。
我是一个武术外行,如果马老师2020年被三十多岁年轻人“不讲武德”这个事情没传开,我哪里知道马老师是不是伪创新?
别看马老师现在71岁了,像我这样没练过的四十多岁年轻人,对上马老师,很可能一下就被他“打咕遮了”,然后没准就被马老师的浑元太极理论折服,推金山,倒玉柱,立马要拜马老师为师呢。
而领域驱动设计伪创新宣传的内容刚好落在我擅长的知识范围,我出面评论是正常的。难道我不评论,让三十多岁年轻人来评论?或者让叨叨冯(我经常看的B站音乐Up主)来评论?崔健、罗大佑、周杰伦来了都不行啊!
我在《小甜甜和牛夫人?》一文中也讲述了,我为什么会批评领域驱动设计伪创新。
要足够内行,才有足够的水平和资格识别和批评行业中的伪创新。
否则,不要说外行了,就算刚入门的小白,也很可能会被伪创新给唬住,毕竟伪创新圈子的互捧能力、鼓动能力、造词能力可是一等一的。
既然是“内行”,相对于“外行”更加利益相关,这是理所当然的。
以马老师为研究对象,“三十多岁年轻人”比我更利益相关。
以领域驱动设计伪创新为研究对象,我比马老师、叨叨冯、崔健、罗大佑、周杰伦更利益相关。
(4)
最后,还是希望伪创新圈子能认真看一下我写的文章内容,有问题就指出来:
而不是:
诉诸动机——利益相关
诉诸个人性格——潘老师,你的气度有点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