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化M理论与宇宙学:多膜暴胀与引力波探索
1. 杂化M理论基础特性
杂化M理论在宇宙学研究中展现出独特的性质。在杂化M理论紧致化过程中,当真空能量在 $\kappa_{11}^{2/3}$ 的主导阶为零时,动态超对称破缺是可能的。高阶修正会对消失的主导阶真空能量产生小的修正,这或许能解释观测到的暗能量。
杂化弦在超对称破缺后获得零真空能量存在量子障碍,但杂化M理论通过完美平方势对连续翘曲因子的依赖避免了这一问题。此外,$S^1/\mathbb{Z}_2$ 的大小 $L$(即弦理论伸缩子的M理论提升)会稳定在临界长度 $L_c$ 附近,这对现象学和宇宙学应用至关重要。而复杂结构模则通过 $G^{(4)}$ 通量来稳定,当系统达到完美平方势的最小值时,$G^{(4)}$ 通量会平衡隐藏部分的超对称规范微子凝聚。
2. 弦与M理论的检验挑战与宇宙学观测机遇
弦理论和M理论的概念很难在对撞机(如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直接测试,除非弦尺度恰好处于对撞机运行的TeV尺度附近。不过,宇宙学观测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替代方案,因为它们可以对非常高能量尺度(如大统一理论GUT或普朗克尺度)的物理现象敏感。
例如,前面讨论过的宇宙弦的弦张力约为GUT尺度,它们会在宇宙微波背景各向异性上留下特征印记。接下来将重点讨论的暴胀现象,其运行能量尺度高达普朗克尺度,暴胀子的初始量子涨落会转化为密度扰动功率谱的可观测特征。
3. 多M5膜暴胀机制
3.1 多膜暴胀背景与设定
虽然多膜暴胀的概念也适用于II型弦理论,但这里主要关注其在杂化M理论中的出现。考虑杂化M理论在 $X\sim S^1/\mathbb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