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化M理论与宇宙学探索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弦理论取得了重大进展,将此前已知的五种微扰弦理论与11维超引力统一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理论,暂称为M理论。在这之前,基于规范群E8 ~ E8的杂化弦理论在现象学上是最有前途的微扰弦理论,这是引力和规范反常消除考虑所允许的两种选择之一。杂化弦的存在得益于左右运动模式几乎完美的解耦(除了能级匹配条件),这些模式沿相反方向穿过闭合的杂化弦。
当其中一个E8因子破缺为E8 → E6 ~ SU(3) 时,例如通过将SU(3)自旋群标准嵌入到卡拉比 - 丘(CY)三维流形选定的E8规范群中,就可以通过进一步适当破缺E6规范对称性,与一些著名的粒子物理大统一理论(GUT)建立联系,如SO(10)、翻转的SO(10) ~ U(1)、帕蒂 - 萨拉姆模型SU(4) ~ SU(2)L ~ SU(2)R、翻转的SU(5) ~ U(1)、简单的SU(6)、三统一SU(3) ~ SU(3) ~ SU(3)或最小左右对称模型SU(3)c ~ SU(2)L ~ SU(2)R ~ U(1)B–L。
在弦尺度Ms = 1/√α′ ≈ 10^18 GeV下,杂化弦中引力和规范理论的内在超对称统一表现为10维引力耦合κ10和10维规范耦合g10之间的紧密关系:
[g_{10}^2 = 4\alpha’ \kappa_{10}^2]
令人困惑的是,引力与规范理论统一的杂化弦尺度比超对称GUT统一尺度MGUT ≈ 10^16 GeV高出两个数量级。
从11维M理论的角度来看,10维杂化弦理论处于模空间的一个特殊位置,此时弦耦合gs << 1变得非常小,以至于11个维度中的一个收缩到零尺寸。当gs增大到约为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