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机遇、挑战与伦理考量
众包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应用,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权威结构,从集中式劳动分工转向分散式,将权力下放给那些热情的贡献者,并有“智能”技术进步作为支撑。然而,众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众包的争议与剥削问题
众包的成功使其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争议性。在crowdsourcing.org上列出了超过2000个不同的众包平台。在讨论众包相关的伦理问题时,由于平台种类繁多,很容易一概而论。其中,对众包的剥削指控尤为普遍。吉米·威尔士就是众包的主要反对者之一,他称众包是一个“恶劣的词汇”,认为其基于的经济模式只是“欺骗人们无偿劳动”的手段。
那么,为什么完全依赖无偿志愿者的维基百科很少被指控剥削呢?常识能让我们大致了解什么是剥削,但要准确界定这一概念却并非易事。尤其是当被剥削者可以在自己舒适的家中轻松点击“同意”,且没有身体胁迫的恐惧,或者当免费劳动主要被视为一种愉快的活动,尽管有人从中获得了巨额利润时。马克思对剥削进行了最全面的学术研究,但他的研究过于基础和专业,使我们偏离了每个人内心固有的正义感。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迈尔在《剥削有什么错》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他认为,即使双方都能从彼此的合作中获利,剥削者若不按照公平原则帮助受害者,仍然会造成伤害。迈尔指出,当员工没有获得他们所创造价值的公平份额时,即使从绝对意义上说他们的状况有所改善(例如,在亚马逊的MTurk上每小时赚取约1.5美元,而不是一无所获),他们也受到了剥削。他还认为,胁迫是一种不同的恶行,并非剥削的必要条件,因此,剥削不一定涉及强迫劳动。
此外,罗伯特·迈尔还提出了法律制裁的问题。废除剥削性的工作环境可能会在短期内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糟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0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