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奥秘:从生理机制到感知整合
意识的基本概念
意识如同风一般,我们看不见它,只能看到它产生的影响。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的、非客观的体验,这与自然历史研究的重点截然相反。神经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大脑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世界上所有现象要么已经有了自然解释,要么正在被逐步阐明,所以寻找心理的物质根源是合乎逻辑的。
不同领域、不同科学流派以及不同作者对意识的定义各不相同,有时人们甚至认为意识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附带现象。一般来说,有意识意味着清醒并能感知周围环境,它与主观性、自我意识、感知能力甚至智慧等多种特质相关。意识的主要属性是具有感受性(qualia),这是一种个人态度的特质,如温暖、红色、幸福、痛苦等,虽然比意识概念简单,但也存在争议。此外,我们还有有意识行动或意愿的能力,因此意识状态有感受和意愿两个方面。
如果意识,尤其是感受性和意愿是基本本质且不可还原为其他物质,比如感受性不能还原为能量或电荷,意愿不能还原为力或动量,那么这意味着意识要么突然出现,要么一直独立于生命存在。但人类此前从未遇到过这种不可还原的现象,只有在其他解释都用尽时,我们才会接受这种说法。
生理层面的意识探索
大脑活动与意识的关联
大量数据表明,所有心理活动,即使是最复杂的,都源于大脑中的物质事件。当我们思考时,无数神经元会与其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形成集合。即使我们什么都不做,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大脑仍在继续运作。例如,在安静状态下,功能定义的对语音敏感的听觉皮层会间歇性地出现显著的活动增加,在某些情况下,其活动增加的区域占比超过 30%。不过,我们尚不清楚哪些物质事件对应着心理过程。意识所需的最小大脑活动集合通常被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