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热力学视角下的动力学、熵与远离平衡态现象

热力学视角下的动力学、熵与远离平衡态现象

1. 细致平衡原理

在应用质量作用定律时,我们默认在平衡(或稳态)状态下,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平衡。20世纪初,关于图17.3所示的假设性循环化学反应的研究引发了一场大辩论,即Wegscheider悖论。这一悖论源于动力学和热力学对该情况的描述不一致。而细致平衡原理解决了这一悖论。

对于图17.3所示的涉及三种化学物质的循环化学反应,其通量和力的表达式如下:
- 通量:
- (J_1 = k_1[A] - k_{-1}[B])
- (J_2 = k_2[B] - k_{-2}[C])
- (J_3 = k_3[C] - k_{-3}[A])
- 力:
- (X_1 = \Delta\mu_A - \Delta\mu_B)
- (X_2 = \Delta\mu_B - \Delta\mu_C)
- (X_3 = \Delta\mu_C - \Delta\mu_A),且(X_3 = -(X_1 + X_2))

总熵产生为(\Lambda = J_1X_1 + J_2X_2 + J_3X_3 = (J_1 - J_3)X_1 + (J_2 - J_3)X_2)。

在平衡状态下,(\Delta\mu_A = \Delta\mu_B = \Delta\mu_C),所以(X_1 = X_2 = 0),且(J_1 = J_2 = J_3)。这表明热力学平衡条件并不要求所有流都为零,只要求它们相等。反应可以无限循环而不产生熵,也不违反任何经典热力学定律。

然而,物理化学家认为(J_1 = J_2 = J_3 = 0),这就是细致平衡原理的表述,它要求不仅所有独立流在平衡时为零,而且每个反应步骤的单个流也为零。利用这一原理,Onsager解决了Wegscheider悖论。通量表达式为:
- (J_1 = k_1\frac{[A]}{RT}X_1)
- (J_2 = k_2\frac{[B]}{RT}X_2)
- (J_3 = -k_3\frac{[C]}{RT}(X_1 + X_2))

并且有(J_1 - J_3 = L_{11}X_1 + L_{12}X_2),(J_2 - J_3 = L_{21}X_1 + L_{22}X_2),其中(L_{11} = k_1\frac{[A]}{RT}),(L_{12} = k_3\frac{[C]}{RT} = L_{21}),(L_{22} = k_2\frac{[B]}{RT} + k_3\frac{[C]}{RT})。

需要注意的是,细致平衡原理的条件仅适用于化学反应。但图17.3所示的Wegscheider三角形在许多其他情境中也有出现,包括大规模的遗传、代谢、生态和神经网络,它被认为是大规模网络的基本构建模块之一。

2. 熵产生

熵产生的计算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的估计方法主要针对接近平衡状态且Onsager关系有效的系统。
- 最小熵产生 :Ilya Prigogine及其同事引入了最小熵产生的概念。假设一个无约束系统长时间处于自由状态,最终会达到平衡。若引入一个或多个约束阻止系统达到平衡,直观上系统会朝着与约束条件一致的尽可能接近平衡的状态演化,从而使熵产生最小化。
- 假设一个系统满足以下条件:
- 服从现象学方程(J_1 = L_{11}X_1 + L_{12}X_2),(J_2 = L_{21}X_1 + L_{22}X_2)。
- Onsager互易关系(L_{21} = L_{12})成立。
- 现象学系数与力无关。
- 系统的熵产生为(\Lambda_{sys} = J_1X_1 + J_2X_2 = L_{11}X_1^2 + (L_{12} + L_{21})X_1X_2 + L_{22}X_2^2)。
- 若施加约束使(X_1)保持恒定,则(\frac{\partial\Lambda_{sys}}{\partial X_2} = (L_{12} + L_{21})X_1 + 2L_{22}X_2 = 2(L_{21}X_1 + L_{22}X_2) = 2J_2)。
- 在稳态下,(\Lambda_{sys} = 0),若(X_2)无约束,则(J_2 = 0),(\frac{\partial\Lambda_{sys}}{\partial X_2} = 0),这表明熵产生在稳态有极值。由于在熵产生极值附近(\Lambda_{sys} > 0),所以该值为最小值,即系统的稳态以最小熵产生为特征。
- 但最小熵产生原理仅适用于存在自由力的稳态过程,这些条件限制较大,在实际系统中难以证明最小熵产生的存在。实际上,在较宽松条件下满足Onsager关系的系统,熵产生可能达到最大值。
- 微观熵产生 :在热力学中,“微观描述”基于统计力学考虑。为了理解熵产生(\Lambda_{sys}),可以将非平衡态表示为大量微观状态,系统的演化可看作在这些微观状态之间的随机游走。计算(\Lambda_{sys})的一种方法是使用主方程方法。
- 主方程的一般形式为(\frac{d}{dt}P_i(t) = \sum_{j}[\Pi_{ij}P_j(t) - \Pi_{ji}P_i(t)]),其中(P_i(t))是第(i)个微观状态在时间(t)出现的概率,(\Pi_{ij})描述了第(i)个和第(j)个微观状态之间的转移速率。
- 微观熵的定义为(S = -k_B\sum_{i}P_i\log P_i),当微观状态不可区分时,(S = k_B\log\Omega),这就是著名的玻尔兹曼熵方程。
- 熵产生(\Lambda_{sys}(t))可以定义为(\Lambda_{sys}(t) = -k_B\sum_{i}P_i\log P_i)。为了更好地理解,可将其与香农熵(I = -\sum_{i}p_i\log_2 p_i)进行比较。香农熵量化了随机变量实现的期望信息,熵越高,动力学越不可预测。例如,抛硬币时,无偏硬币每次抛掷包含1比特信息,熵高;当正面概率为0.25,反面概率为0.75时,熵降低。
- 一个常用的熵产生表达式为(\Lambda_{sys}(t) = \frac{k}{2}\sum_{ij}[\Pi_{ij}P_j(t) - \Pi_{ji}P_i(t)]\log\frac{\Pi_{ij}P_j(t)}{\Pi_{ji}P_i(t)}),该表达式非负,且在平衡时为0,它与动力学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李雅普诺夫函数相似。

3. 远离平衡态

许多生命的重要过程,如心跳和呼吸周期,都发生在远离平衡的状态。描述这些动态系统最成功的数学模型是非线性的,且具有不稳定的固定点。远离平衡时,系统仍可能演化到某种有组织的稳态,但这种状态通常不能用诸如熵产生等合适选择的热力学势函数来表征。稳态的稳定性及其与初始条件的独立性也不能想当然。

  • 沙堆范式 :沙堆隐喻表明复杂动态系统可以自组织到临界状态。最初,随着沙粒落下,会形成一个大致呈金字塔形的沙堆,其高度和底部随时间不断增加。当沙堆侧面的坡度达到临界值时,会发生沙粒雪崩。
    • 雪崩发生的临界坡度由沙粒形状和它们之间的摩擦接触等因素决定。雪崩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沙堆内的质量,并降低沙堆侧面的坡度。但由于不断添加沙粒,坡度会再次增加,超过临界阈值,新的雪崩又会发生,循环往复。
    • 最终,沙堆达到准稳态,此时随着沙粒的添加,会间歇性地发生不同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雪崩。观察发现,小雪崩很多,中等大小的雪崩较少,大雪崩非常少。
    • Per Bak及其同事预测,缓慢驱动至阈值的动态系统会间歇性地以雪崩形式释放能量,且雪崩的大小和持续时间遵循跨越几个数量级的明确统计规律。雪崩大小的概率密度函数(p(s))服从幂律(p(s) \approx s^{\beta}),其中(\beta = -3/2)。表现出服从(-3/2)幂律的间歇性行为的动态系统被称为具有自组织临界性(SOC)。许多物理和生物系统的间歇性行为都表现出(-3/2)幂律,如雨滴大小分布、地震和癫痫发作、神经群体的活动传播等。对SOC普遍性的最仔细研究之一是对米粒堆中雪崩的研究,实验发现雪崩的性质和统计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米粒的形状,只有当米粒的长宽比足够大时,才会出现(\beta = -3/2)的幂律。
  • 幂律 :幂律行为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有时,幂律只是反映几何约束,如立方体的体积与边长的三次方有关,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在其他情况下,幂律行为的原因尚不清楚,如某些类型噪声的功率谱表现出的幂律行为。在异常扩散的情况下,相关的概率密度函数表现出幂律行为(p(x) = ax^{\beta}),其中(x)是层流相,(\beta)是幂律指数。
    • 幂律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它具有尺度不变性,即如果将自变量(x)按常数因子(c)缩放,函数本身只会按比例缩放,(p(cx) = a(cx)^{\beta} = c^{\beta}p(x) \propto p(x))。
    • 幂律的概率密度函数一般形式为(p(x) \propto L(x)x^{-\alpha’}),其中(\alpha’ > 1)是与(p(x))尾部相关的幂律指数,(L(x))是缓慢变化的函数。通常,对于表现出幂律的过程,很难用封闭形式写出(p(x))的表达式,因此难以用概率密度函数估计矩(如均值和方差)。一种解决方法是使用特征函数(\phi(f)),另一种方法是假设存在一个下限(x_{min}),在该下限之外幂律成立,此时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表示为(p(x) = \frac{\alpha’ - 1}{x_{min}}(\frac{x}{x_{min}})^{-\alpha’})。矩的表达式为(\langle x^m\rangle = \int_{x_{min}}^{\infty}x^m p(x)dx = \frac{\alpha’ - 1}{\alpha’ - 1 - m}x_{min}^m),当(m < \alpha’ - 1)时,矩是有定义的;当(m \geq \alpha’ - 1)时,所有矩发散。例如,当(\alpha’ < 2)时,均值和所有高阶矩都是无穷大;当(2 < \alpha’ < 3)时,均值存在,但方差和高阶矩是无穷大。对于从这种分布中抽取的有限大小样本,发散矩的中心矩估计(如均值和方差)永远不会收敛。

下面用mermaid流程图展示沙堆范式的过程:

graph TD;
    A[开始添加沙粒] --> B[形成沙堆];
    B --> C{坡度达到临界值?};
    C -- 是 --> D[发生雪崩];
    D --> E[坡度降低];
    E --> F[继续添加沙粒];
    F --> C;
    C -- 否 --> F;

总结一下,本文介绍了细致平衡原理解决了Wegscheider悖论,探讨了熵产生的计算方法,包括最小熵产生和微观熵产生,还阐述了远离平衡态下系统的行为,如沙堆范式体现的自组织临界性和普遍存在的幂律行为。这些概念和现象在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热力学视角下的动力学、熵与远离平衡态现象

4. 远离平衡态现象的深入探讨

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展现出丰富多样且复杂的行为,除了前面提到的沙堆范式和幂律行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
- 自组织与有序结构的形成 :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能够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这与平衡态下的无序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化学反应中的贝洛索夫 - 扎博廷斯基(Belousov - Zhabotinsky)反应,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周期性的颜色变化,形成空间和时间上的有序图案。这种自组织现象的产生源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能量的持续输入。
- 混沌与确定性的随机性 :许多远离平衡态的系统表现出混沌行为。混沌并非完全的无序,而是一种确定性的随机性。系统的初始条件稍有不同,就会导致后续行为产生巨大差异,即所谓的“蝴蝶效应”。例如,大气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混沌系统,微小的气象变化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天气变化。虽然混沌系统的行为看似不可预测,但它们遵循一定的数学规律,可以通过分形几何等工具进行研究。
- 临界现象与相变 :当系统接近临界状态时,会出现一系列特殊的现象,如关联长度的发散、涨落的增强等。临界现象与相变密切相关,相变是指系统从一种相态转变为另一种相态的过程,如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在临界状态下,系统的许多物理量会表现出幂律行为,这与前面提到的幂律现象相呼应。例如,在铁磁 - 顺磁相变中,磁化率在临界温度附近遵循幂律变化。

5. 实际应用案例

这些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
- 生物医学领域 :在生物体内,许多生理过程都发生在远离平衡态的状态。例如,细胞内的代谢网络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其中的化学反应相互关联,维持着细胞的正常功能。通过研究代谢网络中的熵产生和动力学行为,可以深入了解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信号传导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另外,神经信号的传导也涉及到远离平衡态的过程,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复杂性,研究其幂律行为有助于理解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
- 材料科学领域 :在材料的制备和加工过程中,控制远离平衡态的条件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例如,通过快速冷却等方法使材料处于非平衡态,可以获得具有纳米结构或非晶态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磁学性能。此外,材料中的相变过程也与热力学和动力学密切相关,研究相变机制可以优化材料的性能和制备工艺。
- 生态系统领域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其中的生物种群相互作用,能量和物质不断循环。生态系统通常处于远离平衡态的状态,种群数量的波动、物种的演化等都受到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的影响。例如,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熵产生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为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6. 研究方法与挑战

研究远离平衡态系统的行为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研究方法。
- 实验技术的局限性 :在实验中,精确控制远离平衡态的条件往往非常困难。例如,在研究生物系统时,很难精确模拟细胞内的复杂环境和动态过程。此外,测量远离平衡态系统的物理量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系统的状态变化迅速且复杂,传统的测量方法可能无法满足要求。
- 理论模型的构建 :构建准确描述远离平衡态系统的理论模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系统的非线性和复杂性,传统的线性理论往往不再适用。需要发展新的理论方法,如非线性动力学、统计场论等,来描述系统的行为。同时,理论模型需要与实验数据相结合,不断进行验证和修正。
- 多学科交叉研究 :远离平衡态现象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概念和方法相互借鉴和融合,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远离平衡态系统的行为。例如,生物学中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与物理学中的统计力学方法相结合,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动力学行为。

7. 未来展望

尽管研究远离平衡态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这些系统的认识将不断深入。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微观尺度的研究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如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的发展,我们将能够在微观尺度上研究远离平衡态系统的行为。这有助于揭示系统的微观机制,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电子的输运等。
- 复杂系统的模拟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对复杂的远离平衡态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模拟研究。通过模拟,可以深入了解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和演化过程,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同时,模拟结果可以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和改进理论模型。
- 实际应用的拓展 :将这些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概念应用到更多的实际领域中,如能源存储、环境保护、人工智能等。例如,在能源存储领域,研究远离平衡态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可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下面用表格总结不同领域中远离平衡态现象的应用:
| 领域 | 应用案例 | 相关概念 |
| — | — | — |
| 生物医学 | 细胞代谢网络研究、神经信号传导分析 | 熵产生、幂律行为、自组织 |
| 材料科学 | 非晶态材料制备、相变研究 | 远离平衡态制备、临界现象 |
|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种群动态研究 | 熵产生、动力学规律 |

再用mermaid流程图展示研究远离平衡态系统的一般流程:

graph TD;
    A[提出问题] --> B[理论建模];
    B --> C[实验设计];
    C --> D[数据采集];
    D --> E[数据分析];
    E --> F{结果验证};
    F -- 是 --> G[应用与拓展];
    F -- 否 --> B;

综上所述,热力学视角下的动力学、熵以及远离平衡态现象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研究领域。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现象,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自然界的理解,还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望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电能质量扰动】基于ML和DWT的电能质量扰动分类方法研究(Matlab实现)内容概要: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ML)和离散小波变换(DWT)的电能质量扰动分类方法,并提供了Matlab实现方案。首先利用DWT对电能质量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提取信号的时频域特征,有效捕捉电压暂降、暂升、中断、谐波、闪变等常见扰动的关键信息;随后结合机器学习分类器(如SVM、BP神经网络等)对提取的特征进行训练分类,实现对不同类型扰动的自动识别准确区分。该方法充分发挥DWT在信号去噪特征提取方面的优势,结合ML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提升了分类精度鲁棒性,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适合人群: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从事电能质量监测分析的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信号处理基础和Matlab编程能力者更佳。;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应用于智能电网中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扰动类型的自动识别;②作为高校或科研机构在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案例或科研实验平台;③目标是提高电能质量扰动分类的准确性效率,为后续的电能治理设备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Matlab代码深入理解DWT的实现过程特征提取步骤,重点关注小波基选择、分解层数设定及特征向量构造对分类性能的影响,并尝试对比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分类效果,以全面掌握该方法的核心技术要点。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