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一般与特定水平的实证比较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个体对自身计算机能力的认知,即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acy,CSE),对其使用计算机的态度和表现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一般计算机自我效能感(General Computer Self-Efficacy,GCSE)和特定应用计算机自我效能感(Application Specific Computer Self-Efficacy,AS-CSE)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预测不同水平结果时的有效性。
1. 自我效能感概述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SE)是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能力的感知。它不仅是一种能力认知,还能激发个体完成任务所需的动机和努力,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投入程度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技术态度和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发挥作用,包括特定应用层面(如数据库或电子表格自我效能感)和整个计算领域的一般层面(即GCSE)。以往的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应与相关结果的水平相匹配,以实现最佳的预测效果,这被称为“特异性匹配”。然而,一些信息技术研究发现,不同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与结果之间也存在显著关系,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判断的本质和特定与一般判断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更为复杂。
2. GCSE与普遍性维度
GCSE是个体对自己在所有计算领域能力的综合判断,它不针对特定应用,而是个体对整体计算能力的信念。从概念上讲,GCSE可以看作是所有计算机子领域CSE的总和,这一观点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即通过将AS-CSE相加得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