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振荡器网络与多机器人室内探索技术
1 非线性振荡器网络同步控制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系统的结构特征对其属性和功能有着显著影响,这种现象在多个领域都有体现,如万维网和动物大脑。为了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需要合适的模型,非线性振荡器能产生同步力,可用于此目的。以往对非线性振荡器的研究众多,如Linkens对耦合范德波尔(VDP)振荡器系统的分析,Kuramoto提出的模型表明同步受连接系数影响等。但目前关于突触结构变化对收敛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操纵振荡器网络的结构来控制收敛。
1.2 模型与特性
1.2.1 非线性振荡器
构建模型时考虑到非线性振荡器的两个特性:
- 连接的非线性振荡器能产生同步所需的力。
- 这些力可以改变收敛状态。
收敛状态的转变表现为从循环状态(极限环)到非循环状态(准周期振荡)的明显变化。
1.2.2 Kuramoto模型
使用Kuramoto模型作为非线性振荡器模型,第i个振荡器的相位θi的表达式为:
(\dot{\theta} i = \omega_i + \frac{K}{N} \sum {j=1}^{N} \Gamma(\theta_j - \theta_i))
其中,K是连接系数,(\omega_i)是本征频率,(\Gamma)是相互作用函数,N是振荡器总数。假设(\Gamma)是奇函数且(\Gamma(0) = 0)。
1.3 基于本征频率特性的收敛转变
1.3.1 耦合振荡器的特性
考
非线性振荡器网络与多机器人室内探索技术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86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