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安全标准的迷宫:eCard应用安全解析
1. 引言
德国政府在其eCard战略中大力推广智能卡的使用,旨在提高行政管理(电子政务)、卫生部门(电子健康)和商业交易(电子商务)的效率。该战略的核心包括身份验证、合格电子签名以及使用基于智能卡的令牌。例如,基于智能卡的身份证可用于通过互联网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然而,eCard应用中的隐私问题仍是公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卫生部门的应用中。因此,关于此类应用的讨论往往处于政治敏感氛围中,认证缺陷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eCard应用的IT基础设施规范建立在各种标准之上,这些标准在为应用构建安全案例时也具有重要意义。安全架构需要将应用的整体安全目标与各个组件和安全协议提供的特定安全服务相关联。在eCard应用中,身份验证是一个重要目标,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架构通常会参考标准来确定具体方法,这些标准定义了协议和加密参数。然而,多个标准的存在常常导致需求之间出现交叉依赖、差距或冲突。目前的标准并未提供帮助设计师识别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2. 智能卡细节
智能卡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协议执行的一些特定特征。与具有用户界面的设备相比,智能卡的显著区别在于它无法主动发起操作,只能被动响应。因此,读卡器必须向智能卡发送命令并等待响应,协议可以由这样的请求/响应对构成。命令还可以操纵智能卡的内部状态,基于此状态,智能卡可能会拒绝读卡器发送的命令。
ISO/IEC 7816 - 4中规定的六个智能卡命令足以涵盖所有与智能卡相关的身份验证协议:
- Manage Security Environment (MSE) 命令 :告知智能卡后续命令序列中要使用的加密算法和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