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习与决策理论解析
1. 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包含多个重要的概念和实验,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动物和人类的学习机制。
1.1 反应性条件作用与Rescorla–Wagner模型
在相关实验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交替,使得条件刺激也能引起兔子瞬膜闭合的反应。这种条件反应是由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反复交替产生的,因此无条件刺激常被称为强化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可以通过瞬膜闭合的速度或在无条件刺激出现之前闭合的可能性来衡量,这也是条件刺激强度的一种度量。
基于此实验,诞生了Rescorla–Wagner模型。该模型由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Robert A. Rescorla和Allan R. Wagner于1972年提出,它试图以形式化的方式描述条件刺激(CS)和后续无条件刺激(US)之间关联强度(V)的变化。当复合刺激(AX)之后跟随无条件刺激$US_1$时,刺激成分A和X的关联强度变化规则如下:
[
\begin{cases}
\Delta V_A = [\alpha_A\beta_1] (\lambda_1 - V_{AX}) \
\Delta V_X = [\alpha_X\beta_1] (\lambda_1 - V_{AX})
\end{cases}
]
其中,$V_{AX} = V_A + V_X$;$\lambda_1$是$US_1$产生的最大条件作用,表示学习的极限;$\alpha$和$\beta$分别是依赖于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速率参数,这些参数基于特定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物理特征被认为具有固定值。在任何给定的试验中,当前关联强度$V_{AX}$与$\lamb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79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