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架构之SPARC详解与RISC vs CISC争议探讨
1. R4000流水线阶段
R4000具有八个流水线阶段,意味着同一时间最多可有八条指令处于流水线中,且流水线每个时钟周期推进两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分别为:
1. 指令提取前半段 :将虚拟地址提供给指令缓存和转换后备缓冲器(TLB)。
2. 指令提取后半段 :指令缓存输出指令,TLB生成物理地址。
3. 寄存器文件 :三项操作并行进行,包括指令解码并检查互锁条件(即该指令依赖于前一指令的结果)、进行指令缓存标签检查以及从寄存器文件中提取操作数。
4. 指令执行 :可能发生三种操作之一,若为寄存器到寄存器操作,算术逻辑单元(ALU)执行算术或逻辑运算;若为加载或存储操作,计算数据虚拟地址;若为分支操作,计算分支目标虚拟地址并检查分支条件。
5. 数据缓存第一阶段 :将虚拟地址提供给数据缓存和TLB。
6. 数据缓存第二阶段 :TLB生成物理地址,数据缓存输出数据。
7. 标签检查 :对加载和存储操作进行缓存标签检查。
8. 写回 :将指令结果写回到寄存器文件。
2. SPARC架构概述
SPARC(可扩展处理器架构)由Sun Microsystems定义,Sun不仅开发了自己的SPARC实现,还授权其他厂商生产兼容的机器。该架构受伯克利RI
SPARC架构与RISC/CISC对比解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0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