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KLJN 的发展、影响及循环器密钥交换系统分析
1. 无波频率区域特性
在无波极限下,电缆的物理特性有着独特的表现。电磁 波是麦克斯韦方程的波解,其能量一半由电场携带,一半由磁场携带。在有限长度的电缆中,驻波解由傅里叶级数表示,包含向前和向后传播的波模式。最低频率波模式的波长是电缆长度的两倍,低于此频率的信号分量不会以波的形式传播,而是以延迟(无波)电位或天线周围的近场形式存在,因此缺乏波的基本特性,如干涉和反射。
例如,在光学通信中,使用 500 纳米的可见光,光纤的最大允许长度仅为 0.05 * 500 = 25 纳米,这意味着爱丽丝和鲍勃的输出端之间几乎是并置的。所以,包含反射和传输系数的方程在无波区域是无效的,因为在电缆长度最多为最短信号波长的 5% 这一安全关键区域内,不存在反射现象。
2. 无波极限下电缆的特性及模拟
在高频极限下,电缆可以用分布式 RLC 网络来描述。在这种情况下,波代表一种传播的电压/电流干扰,其能量一半存储在电容器中,一半存储在电感器中。在无波(低频)极限下,若一端用电压发生器驱动电缆,另一端无负载,由于电容器的阻抗很大,所以没有电流,电感器中也没有相关能量,所有电能仅存在于电容器中,并非处于波模式。时间延迟效应属于无波类型的延迟电位,不会像波那样发生反射或干涉。
在电缆模拟中,电缆通常由波阻抗 (Z_0) 来表征:
[Z_0 = \sqrt{\frac{L_0}{C_0}}]
其中 (L_0) 和 (C_0) 分别是每米电缆的特征电感和电容。需要注意的是,波阻抗本身并不能决定电缆在短距离内的行为,它仅提供了 (L_0/C_0) 的比值,而不是 (L_0) 和 (C_0) 的实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