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622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17、软件领域专家风采
本文介绍了多位在软件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专家,涵盖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成就以及研究成果对行业的贡献。内容包括软件开发过程、敏捷方法、架构设计、系统安全等多个方面,并通过研究关系图和路径示例,全面展示了专家们的研究方向及其关联。此外,还总结了这些研究在技术创新、安全性提升、跨领域融合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广泛影响。原创 2025-08-01 02:07:05 · 71 阅读 · 0 评论 -
16、软件开发领域的多元研究与实践探索
本文全面梳理了软件开发领域的多元研究与实践探索,涵盖了敏捷开发、服务导向架构、软件测试、云计算等关键主题。文章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深入分析了不同开发方法的结合方式、发展趋势及行业案例,同时探讨了项目管理、质量保障以及人才培养等重要内容。通过总结研究成果与未来展望,为软件开发领域的智能化、安全化和高效化发展提供了参考。原创 2025-07-31 10:58:09 · 59 阅读 · 0 评论 -
15、基于敏捷测试驱动的遗留系统向服务化架构转型
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敏捷测试驱动的方法将遗留系统向服务化架构转型。文章分析了服务导向架构(SOA)与敏捷方法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提出了处理遗留代码的系统性策略,并结合两个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测试驱动开发和重构将遗留系统封装为可互操作的服务。同时,文章总结了转型过程中的商业价值和技术优势,并对未来的探索方向进行了展望。原创 2025-07-30 11:31:58 · 60 阅读 · 0 评论 -
14、Codeweavers:精益服务导向软件开发的实践与改进
Codeweavers Ltd通过采用敏捷和精益原则,成功改善了软件开发流程,提高了代码质量、交付速度和客户满意度。文章详细描述了公司从混乱状态逐步转变为高效、自我组织的开发团队的过程,涵盖了规划、流程、知识、技术、质量与价值六大改进主题,并展望了未来的优化方向。原创 2025-07-29 10:20:35 · 104 阅读 · 0 评论 -
13、服务中心系统的敏捷模型驱动系统测试方法:Telling TestStories
本文介绍了Telling TestStories(TTS)方法,一种用于服务中心系统的敏捷、表格化和模型驱动的系统测试方法。TTS通过模型驱动的方式支持在开发早期定义高质量测试,并通过测试故事集成测试行为和数据,使得测试设计直观且易于管理。文章通过医疗领域的案例研究展示了TTS的优势,包括其可视化测试设计、分离测试行为与数据、可追溯性强等特点。与JUnit相比,TTS在代码复杂度、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方面表现更优,同时支持领域专家参与测试定义。未来计划扩展TTS以集成更多测试类型并与现有框架如FIT进行比较评原创 2025-07-28 15:13:44 · 50 阅读 · 0 评论 -
12、适配测试驱动开发以构建健壮的 Web 服务
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健壮性测试有效集成到测试驱动开发(TDD)中,以提高Web服务在面对无效输入时的健壮性。通过引入一个额外的步骤(步骤0:指定Web服务),结合扩展的域描述语言(EDEL)和故障注入工具,实现了在开发早期发现健壮性问题的目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减少Web服务中的空指针、SQL异常等常见问题,从而提升软件质量和系统稳定性。原创 2025-07-27 14:41:01 · 50 阅读 · 0 评论 -
11、利用Scrum和可视化模型将遗留软件演进为安全的面向服务软件的分析
本博文探讨了利用Scrum敏捷开发方法和可视化模型(基于5W1H Re-Doc)将非安全的遗留软件重新工程化为安全的面向服务软件的过程。通过一系列实验和分析,研究了不同网络技术(如SOAP、REST和ESB)对架构变化的影响,以及实施安全对策所需的工作量。研究展示了如何结合Scrum和可视化模型进行有效决策,同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原创 2025-07-26 11:57:46 · 64 阅读 · 0 评论 -
10、面向安全关键企业系统的敏捷开发探索
本文探讨了在安全关键企业系统中应用敏捷开发方法的可行性与实践路径。重点分析了如何将敏捷开发的迭代与增量特性与传统安全工程的严格要求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增量安全架构和安全论证的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北京PKUP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文章旨在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兼顾安全与灵活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原创 2025-07-25 16:43:08 · 72 阅读 · 0 评论 -
9、服务科学:通过组织网络分析探索复杂的敏捷服务网络
本文探讨了服务科学背景下,如何通过组织网络分析(ONA)研究敏捷服务网络的复杂性与协作动态。敏捷软件开发作为一种协作式方法,强调人际互动、客户合作和快速响应变化,其团队结构和协作方式对服务绩效具有直接影响。通过引入ONA,文章提出了一种建模和可视化敏捷服务网络动态的方法,以帮助管理者监测服务关系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重点分析了敏捷服务网络(ASN)的特征、挑战及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通过一个虚构组织Agile Inc.的场景展示了ONA在优化服务网络中的实际应用。最终,文章呼吁通过更多案例研究进一步发展该方原创 2025-07-24 09:08:46 · 71 阅读 · 0 评论 -
8、大型系统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建模与基于模式的开发
本文介绍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大型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方法,以及基于Web流程架构的开发框架。通过使用带有业务表单生命周期的工作流建模,帮助利益相关者在需求分析中达成一致,并验证业务流程的正确性。同时,开发框架支持快速螺旋式开发,促进用户、开发者和业务建模者之间的协作。文章通过两个实际案例比较了使用该方法的劳动成本优势,并展望了其在未来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原创 2025-07-23 16:37:20 · 27 阅读 · 0 评论 -
7、基于测试驱动的服务行为查询选择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测试驱动的服务行为查询选择方法,旨在解决传统服务发现和选择中仅依赖结构和功能描述导致的不足。通过将服务行为定义为测试用例,并结合功能与非功能参数的行为约束,实现对服务的精确评估和实时监控。该方法支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适用于金融、电商、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原创 2025-07-22 13:21:13 · 47 阅读 · 0 评论 -
6、服务密集型项目的增量承诺螺旋模型解析
本文介绍了适用于服务密集型项目的增量承诺螺旋模型(ICSM),分析了其核心原则、生命周期阶段,并与敏捷和精益原则进行比较。重点探讨了服务密集型项目的过程模式、决策框架以及与COTS的区别,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ICSM在服务密集型项目中的有效性。此外,还总结了服务密集型项目的风险应对措施、团队协作策略、技术选型建议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服务密集型项目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系统指导。原创 2025-07-21 12:54:30 · 70 阅读 · 0 评论 -
5、敏捷 SaaS 开发的集成需求工程模型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面向敏捷 SaaS 开发的集成需求工程模型(iREM),探讨了在动态复杂的业务环境下,如何通过iREM实现端到端的需求识别、管理和可追溯性。文章对比了传统需求工程与SaaS需求工程的差异,并结合敏捷开发方法,提出了iREM模型的结构、应用步骤及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同时,文章总结了iREM带来的优势与价值,并指出了成功实施iREM的关键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该模型适用于SaaS开发中的业务分析师、质量分析师和开发人员,有助于提升项目效率、可控性和持续交付能力。原创 2025-07-20 14:59:26 · 35 阅读 · 0 评论 -
4、云计算软件工程路线图:系统综述解读
本文是一篇关于云计算软件工程路线图的系统综述解读,详细分析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架构特征和服务模型,同时采用系统文献综述方法总结了当前研究现状。文章探讨了云环境下软件开发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软件重用、标准化、测试策略、敏捷方法的应用以及部署模型的优化。此外,还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与实践建议,旨在为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参考,推动云计算软件工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原创 2025-07-19 11:46:24 · 48 阅读 · 0 评论 -
3、应对面向服务系统的高度动态变化:迈向敏捷演进与自适应
本文探讨了在高度动态的环境中,面向服务架构(SOA)如何通过敏捷演进与自适应机制应对持续变化的挑战。文章回顾了SOA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其核心原则与影响,并深入探讨了面向服务系统的变化触发因素及应对策略。同时,文章介绍了S-Cube定义的服务生命周期模型,结合演进与适应循环,支持系统的自主调整和快速响应。最后,文章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敏捷方法的集成、自适应机制的价值量化以及主动式适应技术的开发。原创 2025-07-18 12:51:27 · 32 阅读 · 0 评论 -
2、敏捷、精益与面向服务开发:连续性还是鸿沟?
本文探讨了敏捷、精益与面向服务开发在软件行业中的地位,分析了软件开发从前敏捷时代到后敏捷时代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方法之间的连续性与鸿沟。重点讨论了服务导向在软件开发中的多维度应用、复杂性理论的影响、敏捷与精益方法的扩展策略,以及这些方法融合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建议。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趋势并应用于实践。原创 2025-07-17 12:06:00 · 60 阅读 · 0 评论 -
1、敏捷、精益与面向服务开发:基础、理论与实践
本文全面探讨了敏捷开发、精益开发和面向服务开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从软件系统的历史演进到现代开发中的挑战,文章详细分析了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协同效应,并结合案例研究和实际场景,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大型系统、安全关键系统以及遗留系统的改造中。同时,文章展望了未来软件开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技术融合和模式创新的方向。原创 2025-07-16 10:50:32 · 81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