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JN的诞生历程与相关通信方案解析
1. 探索起点与早期尝试
在2005年5月,有人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不再把时间浪费在撰写科研基金申请上(除非被邀请参与相关工作),而是专注于开展真正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很快,成果就开始显现。同年夏天,在一系列部门负责人候选人的研讨会和面试期间,两个独立的创意在脑海中浮现。
第一个创意是隐身(零信号功率)通信器,第二个则是下面要详细介绍的加密方案。这两个创意各有特点:隐身通信器能够工作,但仅具备条件安全性;而第二个加密方案虽然具有无条件安全性,却无法实现信息交换,即窃听者Eve无法获取信息,但信息发送方Alice和接收方Bob也无法进行信息交流。
2. 随机基尔霍夫环路(RKL)密码
2.1 RKL密码的结构
这个被称为随机基尔霍夫环路(RKL)的密码,其结构与后来的KLJN密钥交换器相似,包含两个电阻和两个电压发生器。对于Alice和Bob来说,对方的电压和电阻值是未知的。每个人都可以测量电压和电流这两个物理量,并据此建立包含四个参数的两个方程。而窃听者Eve若想提取四个秘密参数,则需要求解四个独立的方程。
2.2 方程分析
以Alice为例,她可以建立如下方程:
- 电流方程:$I_c = \frac{U_B - U_A}{R_A + R_B}$
- 电压方程:$U_c = U_A + R_A I_c$
Alice的设想是,已知自己的$U_A$和$R_A$,通过测量得到$I_c$和$U_c$,就可以求解出Bob的$U_B$和$R_B$。然而,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电流方程和电压方程并非相互独立。通过求解Bob的电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