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欧洲贫困群体的消费与物质文化
在近代早期的欧洲,贫困问题普遍存在,而消费与物质文化和贫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贫困的衡量和分类使用了多种因素,如收入、纳税能力、家庭背景以及是否接受国家福利或慈善救助等。其中,物质财富和消费是最直观且具争议性的衡量标准。
消费与贫困关系的争议
即使在现代,智能手机、电视、度假和服装相对便宜的时代,拥有超出基本必需品的物品仍会引发争议。历史上也有类似情况,18世纪时,许多社会评论家认为穷人消费了过多不必要的商品,导致道德败坏和家庭、国家的衰落。例如,当时穷人家庭购买了更多的茶,作家们常以非常负面的方式描绘这一现象,认为贫穷的妇女试图模仿上层社会,损害了丈夫和孩子的利益。西蒙·梅森(Simon Mason)在1745年就指出,妻子们沉迷于喝茶,忽视了纺纱、编织等工作,浪费丈夫辛苦赚来的钱,孩子们衣衫褴褛,啃着干面包,而她们却在闲聊,传播流言蜚语,这对更清醒和勤劳的人往往具有破坏性。约十年后,乔纳斯·汉韦(Jonas Hanway)声称喝茶会对母亲和奶妈产生不利影响,损害幼儿健康,并导致未来军事力量薄弱,同时丈夫们也因妻子将家庭收入浪费在茶上而显得软弱无力。
关键理论
- 消费革命理论 :1982年,尼尔·麦肯德里克(Neil McKendrick)提出18世纪第三季度英国经历了一场“消费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消费社会”。他认为富人引领消费潮流,中产阶级受社会效仿和阶级竞争的刺激,购买更多的陶器、纺织品和金属制品等物品,这种消费甚至深入到社会底层,工人阶级有了更多的个人选择和机会追求自己的品味,不仅购买必需品,还购买体面品甚至奢侈品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