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创新:3D打印与急救平台的突破之路
1. 3D打印在医疗领域的探索
在医疗领域,个性化医疗逐渐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早在1998年起,相关团队就开始利用掌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当时称为“快速成型”)技术来升级定制化人工关节。其操作步骤如下:
1. 挖掘患者信息,打印器官模型用于术前模拟和手术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2. 操作数控(CNC)机床,根据器官模型生产钛合金假体。
传统的人工关节尺寸有限,而患者的身体形状和病变情况各不相同。以往骨科医生在手术时,会挑选尺寸相近的人工关节,切除与假体不匹配的骨段,再植入患者体内。但戴医生及其团队选择根据患者骨骼数据设计定制化假体,并通过CNC机床进行加工,这种植入物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
然而,定制化假体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难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 难题 | 详情 |
| ---- | ---- |
| 加工成本高 | 定制化假体的加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技术,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
| 加工时间长 | 设计和加工一个人工关节至少需要20天。 |
| 内部结构差异大 | 尽管假体在轮廓上与人体关节相似,但内部结构差异巨大。 |
到20世纪末,戴医生团队研发的定制化假体开始用于临床研究。随后,他们获得了“关节假体定制”的许可证,这对那些四处寻求严重损伤、畸形或肿瘤治疗的患者来说是一大福音。
戴医生意识到金属3D打印可以弥补CNC机床的技术缺陷。2014年,他将第一台3D金属打印机引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开创了中国医院的先河。同年10月,王先生成为上海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技术的首位受益者。戴医生团队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骨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