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与数字鸿沟解析
1. 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角色转变
过去50年左右,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在工作场所、家庭和学校中广泛普及。互联网、无线通信和移动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进一步将其应用范围扩展到飞机、火车和汽车等领域。计算机的用途也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实用工具逐渐成为社交工具。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在各种计算设备中找到了乐趣。计算机兼具实用和娱乐功能,已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也为人类创造了两个世界:虚拟的娱乐世界和由计算机技术驱动的现实世界,后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日常活动更加便捷和愉快。这导致计算机技术大量涌入工作场所、学校和家庭,家庭也成为了技术的中心。目前,还不清楚这会带来哪些社会、心理和智力方面的影响,但人们普遍认为这将提高我们的智力和工作表现,这也是学校和家庭计算机化的动力之一,家长们希望借此培养出年轻的天才。
2. 数字鸿沟的概念与争议
数字鸿沟指的是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技术不平等现象,这一概念源于1994年美国商务部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的报告《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通常称为NTIA I)。该报告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接入指标,指出了美国部分在技术上处于劣势的人群。此后,关于数字鸿沟的讨论一直很激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是否存在数字鸿沟。
- 如果存在,应该用哪些指标来衡量。
- 缩小数字鸿沟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大部分争议源于对数字鸿沟的起源、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缺乏了解。从广义上讲,数字鸿沟的研究涉及数字鸿沟指标的影响,这些指标涵盖了广播、电视、报纸、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传真机、计算机、互联网连接以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8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