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经验与概念探究
1. 研究背景与目标
在教育研究领域,对于经验性教育研究的探讨此前多处于高度抽象层面。为了更好地理解相关观点,需要借助具体实例。这里以职业教育情境中实践知识的理解研究为例,来深入探讨如何理解与自身不同的概念网络,且强调重新审视自身概念网络对研究目标概念网络的重要性。
2. 职业教育与实践知识
职业教育通常涉及获取特定类型的实践知识,以从事某种职业。这虽非职业准备的全部,但无疑是核心部分。以英美澳等国的研究者为例,他们在进行此类研究时,其概念背景有两个特点:
- 自身文化中已有成熟的概念框架来思考此类问题,尤其围绕“技能”概念展开。
- 主流哲学界自1946年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的讨论起,就“知道如何做”(know - how)与命题性知识的区别展开了长达约70年的热烈但时断时续的辩论。
赖尔早期的讨论可被视为处于技能范式内,他认为知道如何做某事意味着实践一种或多种技术,比如知道如何钓鱼就涉及实践钓鱼技术。然而,自2001年起,赖尔的观点受到了被广泛称为“理智主义”立场的攻击,以斯坦利(Stanley)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研究为代表。理智主义者认为,知道如何做某事就是知道一个以实践呈现模式表达做事方式的命题。他们与赖尔的不同在于,不将知道如何做视为一种行动倾向,而是一种可在行为中体现的理智状态(包含命题内容)。
尽管存在差异,但早期的赖尔和斯坦利、威廉姆森似乎都认为知道如何做某事需要掌握相应技术,在这一点上他们共享相同的“知道如何做”范式,尽管哲学解释大相径庭。在关于“知道如何做”本质的广泛哲学讨论中,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赖尔立场,对将“知道如何做”视为实际掌握技术这一范式的质疑相对较少。赖尔后期关于“知道如何做”的研究突破了这一范式,但在相关争议中很少被提及。而且,职业情境中关于“知道如何做”的实证讨论也倾向于遵循这一范式,常以“技能”或实践技术的能力来表述。
3. “知道如何做”的局限性示例
一些有限的例子可能会让人认为“知道如何做”仅仅是实践技术,比如文献中常选的滑雪技巧、滑冰动作、骑自行车、转动门把手等。但更广泛的例子及其实践情境表明,这些例子对人类“知道如何做”的能力提供了片面甚至扭曲的看法。
- 知道方法并非必要 :例如,知道如何证明数学定理的人并非事先知道证明过程,而是能够找到证明方法。更普遍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并不预设给定的解决方法,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往往涉及寻找解决途径。
- 知道方法并非充分 :一个能在人工条件下(如砌砖)实践某项技术的人,可能在真正重要的场景(如建筑工地、高处、恶劣天气、时间和经济压力下)并不“知道如何做”。
这些例子并非哲学家常被嘲笑的那种深奥且不合理的例子,它们是工作的核心。解决问题是大多数工作的主要挑战之一,在受控条件下学习技术本身并不能使人成为某一职业的熟练从业者。这两种情况都对“知道如何做”总是等同于实践技术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4. 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区分
在职业教育研究中,有两个重要区分:
- 遵循既定技术的工作与需要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 :这一区分对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职业准备至关重要,前者侧重于技能培训,后者则需要更广泛地运用智力能力。
- 技能(Fertigkeiten)与能力(Faehigkeiten) :在欧洲,尤其是德国的职业教育者会进行这种区分。然而,在职业情境中,像解决问题、沟通、协调、规划或评估等广泛能力常被视为一种技能,如“解决问题技能”“沟通技能”等,实际上将它们简化为技术或技术组合。但这并非赖尔后期关于“知道如何做”的观点,也不是德国职业教育者心中的区分。
赖尔指出,沟通能力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实现,具体方式取决于拥有或学习该能力的个体以及沟通的情境。仅仅关注行使某种能力所涉及的技能,并不意味着拥有该能力所指定的能力。例如,一个人运用沟通技能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具备沟通能力,即使这些技能在合适的情境中运用。沟通者必须有向某人传达信息的意愿,且注意力应集中在这一点上,而非仅仅关注沟通技能的运用。
mermaid代码如下:
graph LR
A[职业教育研究] --> B[实践知识理解]
B --> C[知道如何做的范式]
C --> D[赖尔早期观点]
C --> E[理智主义观点]
B --> F[重要区分]
F --> G[工作类型区分]
F --> H[技能与能力区分]
表格如下:
|区分类型|具体内容|
| ---- | ---- |
|工作类型区分|遵循既定技术的工作与需要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
|技能与能力区分|技能(Fertigkeiten)与能力(Faehigkeiten)|
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经验与概念探究
5. 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念体系
要理解德国职业教育中的这些观点,需要将其置于更广泛的相互关联的概念理解中,这些概念在德语语境中很常见。它们既与德国长期以来关于工作和教育的本土传统思维有关,也与一种精心构建的经济、法律和教育结构相关,这种结构至少部分受到维科(如果不是马克思)会认可的阶级斗争因素的影响。
在德国职业教育情境中,“Beruf”(难以准确翻译为“occupation”)这一概念在德国人对有价值的生活和稳定社会身份的观念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支撑着一套复杂且不断演变的社会经济实践和法律体系,使“Beruf”在德国社会的正式结构中处于中心位置。掌握一个“Beruf”,即涵盖一个明确界定的经济活动领域,依赖于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概念——“berufliche Handlungsfaehigkeit”(不太准确地翻译为“职业行动能力”),它本身由各种相关能力组成,而这些能力又要求行动者具备相关的“Faehigkeiten”和“Fertigkeiten”。
“Faehigkeiten”对于理解德国的工作实践(进而理解职业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德国工业和手工业实践的特点是在工作场所具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性,而这需要“Faehigkeiten”。这些是前面提到的更广泛的智力能力,应用于解决问题和管理项目,并且被认为在工作场所以外也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虽然“Faehigkeiten”通过技能(“Fertigkeiten”)的行使得以实现,但不能将它们等同于技能,因为一种“Faehigkeit”可能有多种实现方式。
此外,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拥有适合实现某种“Faehigkeit”的一部分“Fertigkeiten”,如果行动中没有体现出适当的目的导向(包括注意力和认真的目的),可能不足以实现该“Faehigkeit”。以沟通为例(这是大多数德国“Berufe”中的核心“Faehigkeit”),英国医科学生通过接受一套沟通技能培训来学习与患者沟通,但可能无法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6. 概念混淆的风险与启示
在英语世界的哲学和教育讨论中,我们倾向于将“知道如何做”等同于技能的行使,这使我们有可能无法察觉那些重视“知道如何做”与技能区分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实践)的独特之处。而且,如果“技能范式”在讨论此类问题的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些使用这种区分的人也可能会失去对这种区分的把握,从而导致自身实践的改变。
在自己的文化中使用非常熟悉的区分,可能会因为过于熟悉而忽视其重要性。这是理解相关观点的一种不同但重要的方式,即我们需要理解自己,以及我们可能如何失去对自身文化重要特征的理解。
7. 研究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社会科学研究要真正增进我们对社会和社会实践的理解,面临着较高但并非无法达到的标准。教育研究中面临的挑战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社会科学必须认真对待认识论问题,因此至少在部分上是一项涉及概念探究的哲学事业。
为了理解一种实践,我们需要了解它对参与者来说是如何有意义的。这意味着尽可能地按照参与者在自身实践中理解概念的方式去理解他们所使用的概念。因此,社会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概念使用的实证研究。但存在一个复杂情况:研究人员需要自己的框架概念,以便知道要寻找什么,并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理解所了解到的内容。然而,他们需要以忠实于他们试图理解的概念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知道如何做”和“创造力”等概念的例子以不同方式说明了这一点。
这些概念在我们自己的社会和被研究的其他社会中常常存在争议,这对我们对自己社会的理解,甚至对我们作为个体是否理解自己都构成了压力。我们需要在实地研究之前和过程中意识到所有这些因素并加以考虑,同时要记住,获得对我们自己教育经历的清晰认识可能是困难的。
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些切入点。实践的相互关联性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对参与者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富有想象力的同情心,看到他们的实践与我们的实践之间存在的相关相似之处,那将有所帮助。前者是从里斯(Rhees)那里学到的重要经验,后者是温奇(Winch)在相关论述中有力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埃文斯 - 普里查德(Evans - Pritchard)可能误解了赞德(Zande)魔法实践与我们自己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维科所描述的人类存在的局限性也有助于我们构建自己的探究。教育就是这两点的一个例子:它通过作为成人生活准备的角色以及在人类生命周期中所起的核心作用,与各种其他实践相联系。
8. 结论
社会科学研究在增进对社会和社会实践的理解方面面临挑战,但也有应对的途径。在职业教育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概念的理解和区分,避免概念混淆带来的风险。通过运用想象力、同情心以及考虑实践的相互关联性和人类存在的局限性,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研究,尽管可能仍然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我们可以不断努力去接近对社会和自身的更深入理解。
列表如下:
- 社会科学研究要增进对社会和社会实践的理解需应对挑战
- 研究中要关注概念理解与区分,避免概念混淆
- 可通过运用想象力、同情心等途径进行研究
- 虽有难以理解之处,但应不断努力深入理解社会和自身
mermaid代码如下:
graph LR
A[社会科学研究] --> B[理解社会与实践]
B --> C[面临挑战]
C --> D[概念争议压力]
C --> E[获得清晰认识困难]
B --> F[应对途径]
F --> G[运用想象力与同情心]
F --> H[考虑实践关联性与人类局限性]
表格如下:
|研究相关方面|具体内容|
| ---- | ---- |
|挑战|概念争议对理解社会和自身构成压力,获得清晰认识困难|
|应对途径|运用想象力和同情心,考虑实践关联性和人类局限性|
超级会员免费看
76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