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跳棋对决:从棋类热爱到冠军之路的探索
1. 跳棋比赛现场的紧张对决
1992 年 8 月 17 日,在英国伦敦市中心的五星级公园巷酒店,一场备受瞩目的跳棋比赛正在进行。比赛双方,一方是身着朴素绿色西装的怀特棋手马里恩·廷斯利博士,他神态轻松自信,仿佛胜券在握;另一方是身着西装却未打领带、显得有些局促的乔纳森·谢弗博士,他操作着黑色棋子,实则是为电脑程序“奇努克”充当“使者”。
比赛开始后,现场摄影师们纷纷争抢最佳拍摄位置,闪光灯闪烁不停。五分钟后,裁判示意拍照时间结束,选手们开始专注思考。此时,观众们不仅能看到两位对手,还能注意到黑方选手旁边的电脑终端。头顶的大屏幕上,逼真的白色和黑色的手交替移动,对应着两位选手在棋盘上的落子,白与黑仿佛象征着善与恶,而这也隐喻着人与机器的较量。
廷斯利博士显然是观众们的宠儿,他虽已 65 岁,但看起来十分年轻。比赛伊始,他面带微笑,自信满满,似乎完全不在意周围紧张的气氛。前一天的开幕式上,他曾表示“感觉自己不会输”,仿佛圣乔治对抗恶龙一般,信心十足。而谢弗博士作为新手棋手,每一步都要反复确认,更多时候是通过敲击键盘从电脑获取指令,很少直接看棋盘。房间另一侧,一台价值 30 万美元的最先进的硅图形计算机独自伫立,每当谢弗与键盘交互时,机器上的灯光便会闪烁,仿佛在兴奋地回应。
这场比赛,是人类智慧与计算机程序的首次正面交锋,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计算机能否战胜人类,赢得世界跳棋冠军?人类在智力领域的统治地位是否会被打破?
2. 个人棋类经历与早期计算机象棋探索
谢弗从小就对游戏充满热爱,12 岁时偶然看到同学下象棋,便深深着迷。此后的六年高中时光里,他几乎每个午餐时间都花在棋盘前。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