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内部吸杂技术解析
1. 硅片中氧和碳的扩散特性
在硅片中,氧的扩散存在不同情况。有一种类似快速扩散的气态分子氧,与Gosele和Tan在1982年提出的硅中情况类似。然而,如图所示,在1000°C时,氧和碳的扩散会显著受阻。这种扩散受阻主要归因于氧沉淀,氧沉淀会产生密集的自间隙原子,并形成如Si - O - C这样扩散缓慢的复合物。
硅片中空洞区(DZ)的宽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初始氧浓度($[O_i]_0$)
- 热处理条件(T,t)
- 临界氧浓度($[O_i]_c$)
- 氧扩散率($D_O$)
其中,$[O_i]_0$和$D_O$除了受$[O_i]_0$和(T,t)影响外,还极大地依赖于非均匀因素。
2. 内部吸杂(IG)的热循环
为了形成最佳的空洞区和内部缺陷,人们提出了几种用于内部吸杂的热循环方法。常用的IG热循环是高 - 低 - 高(或中)序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 高温氧外扩散热处理(>1100°C) :此步骤用于形成空洞区。为防止氧化诱生堆垛层错(OSF)的产生,通常在惰性气氛中进行该热处理。
2. 低温非均匀SiO₂形核位点形成(600 - 750°C) :由于高温预退火会抑制后续热处理过程中的氧沉淀,所以需要低温退火来生长SiO₂晶核。
3. 中温或高温吸杂阱引入(1000 - 1100°C) :在这个热处理过程中,SiO₂沉淀会长大,并且在空洞区下方的区域会诱导产生作为IG阱的晶格缺陷。
硅片内部吸杂技术详解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