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用户级线程管理与有限反馈中继选择技术解析
1. 高效用户级线程管理
在现代计算系统中,用户级线程管理对于提升系统性能至关重要。这里将介绍一种通用的用户级线程管理方案,并通过实验评估其在不同工作负载下的性能表现。
1.1 性能模型
首先来看性能模型。有三个重要的性能指标:$T(P)_i$、$T(F)_i$ 和 $T(M)_i$,其中 $i$ 表示请求服务的系统调用数量。它们分别代表了 pthread、FlexSC 和 MyUT 的性能模型。$T(x)_i$ 表示处理多个系统调用的总时间,$P_k$ 和 $E_k$ 分别表示系统调用处理程序的前言和后记时间,$W$ 表示阻塞系统调用的等待时间,$O_c$ 表示由于系统调用处理程序阻塞而导致的额外上下文切换开销。
$T(P) i$ 每个系统调用使用一个内核级线程,$T(M)_i$ 采用 NWS(非等待策略)。由于等待周期与前言和后记周期重叠,$T(P)_i$ 和 $T(M)_i$ 不包括所有阻塞系统调用的等待时间总和。此外,$T(M)_i$ 在特定的单个内核级线程上处理多个系统调用,因此不包括 $O_c$。具体公式如下:
[
\sum {k = 1}^{i} (P_k + E_k + W) = T(F) i
]
[
\sum {k = 1}^{i} (P_k + E_k) + W = T(M)_i
]
1.2 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采用 2.8 GHz 的 Intel i7 四核处理器,每个处理器拥有 512 KB 的私有 L2 缓存和 8 MB 的共享 L3 缓存,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0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