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手工工具还是思维工具?
计算机与传统工具的对比
计算机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引发了诸多思考,它是否能与传统工具相提并论呢?以画笔为例,它是艺术家手部的延伸,依赖于艺术家的技巧和想象作品,以类比方式传递手部信息。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构思与画笔这类工具之间很少产生辩证冲突,熟练使用工具主要源于实践。传统工具所唤起的基于经验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形式化。
与之不同,计算机,尤其是联网的计算机,凭借其软硬件配置,能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话和选项来转变艺术家的构思。不过,其可能性是有限的,艺术创作过程和理念都会受到技术限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创意艺术过程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做法受到质疑。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媒体工作”会使艺术家变得多余且无力,“从原则上讲,这些过程正朝着逐渐让人类完全脱离生产过程的方向发展,如果有必要,人类也只是充当观察者的角色”。
然而,从为实现艺术构思而选择最优软件所需的复杂研究和规划工作,以及发现与选择过程的对话性质来看,这种评价存在问题。理论上,如果计算机能成为感官印象的通用翻译机器,那么它应被视为思维工具。艺术家在与系统对话的过程中实现构思,探索各种可能性。传统上,工具被视为作品的“见证者”,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尽管“工具”“工具箱”“程序员工作台”等术语常用于描述计算机,但这一概念并不足以概括计算机的特性。
计算机为艺术家提供了多种选择,如纠错、复制、随机组合与重组、持续反馈、可逆性以及从选项调色板中选择的视觉 - 多感官效果设计。图形程序基于简单的二进制代码(1和0,或真假值),但它们能描述的形式、文字、声音和动作等元素种类繁多。一旦程序被编写、保存、链接到菜单或文件,并通过象形图进行标注,就可以创建出无数不同的形式。程序的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2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