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论与亚里士多德质形论的较量
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原子论与亚里士多德的质形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Gorlaeus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来支持他的原子论,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质形论发起了挑战。
原子论的形而上学基础
Gorlaeus认为物体总是具有广延性,并且物体与其数量并无区别。他指出,“如果整个物体到目前为止占据着相同的空间,那么它必然是一个量,因为那个空间是一个量”。基于此,物体的样态必然是广延的样态。
Gorlaeus的原子论形而上学完全摒弃了经院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实体/偶性区分。他认为,唯一真实的物理事物是简单的不可分实体(原子)和一些所谓的“真实偶性”,如光。经院哲学意义上的偶性并不存在,偶然存在的事物只是原子的聚合。其他一切要么是这些聚合的样态,要么是理智虚构的理性存在。这种观点为消除亚里士多德质形论的残余提供了概念资源。
原子论优于质形论的论证
Gorlaeus在其第十二篇练习“论组合”中,开始反驳经院哲学中实体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观点,以捍卫他自己所有实体都是原子聚合的观点。他从对人的质料和形式的思考入手,批判了Suarez所捍卫的质料和形式是不完整实体的观点。
- 神学论证 :从神学角度看,经院哲学的观点认为人是一个本质上统一的存在,人就是存在于身体中的灵魂。但这会导致矛盾,因为灵魂在身体内外应该是相同的,然而灵魂离开身体就不是人了。这与圣经中我们渴望从身体的牢笼中解脱去与基督同在的说法相冲突。如果复合物是一个存在,而人是复合物,那么死亡会破坏人的本质。因此,Gorlaeus拒绝了人类和其他实体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观点,认为复合物是由各部分组成,每个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52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