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扩大和客流复杂度提升,传统“四阶段”模型已难以满足实时、精细、可反馈的客流推演需求。基于智能体(Agent-Based Model, ABM)的客流预测仿真通过刻画个体出行决策-交互-演化全过程,实现了“人-车-站-线”一体化动态镜像。本文系统阐述智能体的概念内涵,分析其在客流预测中的独特价值与作用机制,总结典型应用案例,并提出“单体智能-群体协同-生态演化”三阶段发展路径,为构建韧性、高效、可解释的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孪生提供方法论支撑。
关键词
智能体;客流预测;仿真;数字孪生;群体智能
一、概念与内涵
1.1 智能体定义
智能体是指具备感知、推理、决策、行动四大能力,可在数字环境中自主完成目标任务的计算单元。在交通领域,一个智能体既可代表一名乘客,也可代表一列车、一组闸机或一个信息诱导屏,具备“自治性、反应性、主动性、社会性”四大特征。
1.2 客流智能体仿真
通过赋予智能体“出行目的、路径选择、时间预算、感知阈值”等异质属性,使其在虚拟网络中持续交互,从而自下而上涌现出宏观客流分布,实现“微观行为-中观演化-宏观态势”跨尺度无缝衔接。
二、价值与作用
2.1 刻画异质行为,提升预测精度
传统集计模型将乘客视为“同质流体”,难以解释突发大客流、换乘绕行等现象。智能体可嵌入年龄、性别、是否携带行李、是否熟悉环境等30+维属性,实现“千人千面”的个体决策建模,预测误差较传统模型降低10-20%。
2.2 引入动态反馈,支持实时推演
智能体可实时读取闸机、车载、手机信令数据,动态更新“感知层”,在仿真秒级时间内完成路径再选择,实现“线上数据-线下仿真”闭环,为运营方提供15分钟级客流预警。
2.3 评估诱导策略,降低运营风险
通过“双层规划-多智能体”框架,上层优化信息发布时空范围,下层模拟乘客对拥挤信息的反馈,实现“每站一策”差异化诱导。北京地铁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69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