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模型中的误差处理、选举预测与特征重要性分析
1. 误差处理与逻辑回归
在一些统计模型中,描述误差概率的项会消失。当计算联合概率比值的对数优势时,对于二元结果,可得到由 $p(i,1)$ 描述的对数优势,因为 $p(i,2) = 1 - p(i,1)$。结果事件的对数几率可以表示为:
[
logit(i,1) = \sum_{r = 1}^{M} \sum_{l = 1}^{2} \varepsilon(l,1,r) + a + \sum_{r = 1}^{M} b(r)x(i,r)
]
其中 $i = 1$ 到 $N$。这个式子代表了从 $r = 1$ 到 $M$ 特征上的正负误差,但最左边涉及误差项的求和会相互抵消为零。
虽然该形式与标准逻辑回归相同,在标准逻辑回归的评分模型中可忽略误差参数(因为误差总和为零),但这里对数几率中的误差是通过变量误差方法估计的,该方法考虑了每个特征上的正负误差。因此,对于每个独立变量特征 $r$,回归估计值 $b(r)$ 会针对变量误差进行调整。由于这种变量误差调整,这些回归估计值和对数几率几乎总是与标准逻辑回归不同。唯一的主要例外是当模型中只估计一个特征时,此时该方法等同于标准逻辑回归。
2. 皮尤 2004 年选举周末模型研究方法
2.1 数据获取与样本划分
- 数据来自皮尤研究中心 2004 年选举周末调查,选取表明投票给布什或克里的观测数据。
- 第一个“较小训练样本”模型:训练样本为简单随机抽取的 8%(即 188 个观测值),其余为验证样本。
- 第二个“较大训练样本”模型:训练样本为简单随机抽取的约 50%(即 1180 个观测值),其余为验证样本。此抽样方法是 SAS Enterprise Miner 5.2 软件的默认抽样方法,该软件也用于构建模型。
- 目标变量是总统选举选择(布什与克里),克里为目标条件。2004 年选举非常接近,各子样本中约 50%的受访者选择克里,样本高度平衡但并非完全平衡。
2.2 变量处理
- 最初有 11 个区间变量和 44 个名义输入变量,名义变量被重新编码为二元变量用于输入到相关模型。
- 该模型还从原始输入变量中生成了新的输入变量,包括双向交互项、多项式项和处理缺失数据的变量,总共产生了超过 2500 个变量。
2.3 特征选择与模型比较
- 运行了隐式和显式特征选择模型。从较大训练样本的隐式特征选择中选择了 176 个变量,较小训练样本模型中选择了 24 个变量。
- 将这些相同的变量输入到惩罚逻辑回归(PLR)中,以便与隐式模型进行“公平比较”。为了同样的“公平比较”目的,对相关模型和 PLR 使用相同的截距估计程序,包括使用最小化分类偏差的阈值和相应的截距校正。
- PLR 模型中的惩罚参数 $l$ 在 0.5 到 150 之间系统变化,$l$ 值大于 150 会出现浮点误差。在两个样本中,$l = 1$ 要么与小样本中的最佳验证误分类率相关,要么非常接近最佳值。这里报告的结果基于两个样本的 $l = 1$,因为这是 PLR 通常使用的范围。
2.4 其他模型运行
还使用支持向量机、偏最小二乘法、决策树、逻辑回归和神经网络方法在 Enterprise Miner 5.2 软件中运行了布什与克里的模型。SVM 和 PLS 在 EM 5.2 中是测试版本,这些方法和相关模型的报告误差度量是独立于 EM 计算的。除逻辑回归指定了双向交互(两个独立变量特征之间)和高达 3 次的多项式项,以及支持向量机请求了多项式核函数外,其他情况均采用默认设置。在皮尤“较小样本”的逻辑回归中进行了逐步选择,但由于大样本中逐步过程运行时间长,大样本未进行选择。此外,Enterprise Miner 中的插补节点用于回归和神经网络方法,并使用其默认参数运行。所有情况下都使用相同的变量和样本作为输入。
2.5 数据相关性分析
与大多数政治民意调查数据集一样,原始输入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范围很广,从大约 -0.6 到约 0.81。相关模型产生的许多交互和非线性变量的相关幅度超过 0.9,因此该数据集明显存在多重共线性。此外,许多变量与目标变量有显著相关性,最大相关性在 0.7 - 0.8 范围内。
以下是样本划分和模型运行的流程图:
graph LR
A[数据获取] --> B[样本划分]
B --> B1[较小训练样本]
B --> B2[较大训练样本]
B1 --> C1[隐式特征选择]
B1 --> C2[显式特征选择]
B2 --> C3[隐式特征选择]
B2 --> C4[显式特征选择]
C1 --> D1[PLR 模型]
C2 --> D2[PLR 模型]
C3 --> D3[PLR 模型]
C4 --> D4[PLR 模型]
B1 --> E1[其他模型运行]
B2 --> E2[其他模型运行]
2.6 数据处理步骤总结
- 从皮尤研究中心 2004 年选举周末调查获取数据。
- 划分样本为较小训练样本和较大训练样本,分别确定验证样本。
- 对名义变量进行重新编码为二元变量。
- 生成新的输入变量(双向交互项、多项式项和处理缺失数据的变量)。
- 运行隐式和显式特征选择模型。
- 将选择的变量输入到 PLR 模型。
- 使用多种方法(支持向量机、偏最小二乘法等)运行模型。
- 对逻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进行特定设置。
- 使用插补节点处理回归和神经网络方法的数据。
3. 后验概率推导
3.1 基本推导
在相关模型的顺序在线学习中,后验概率需要在方程中进行归一化,使其在每个观测值 $i$($i = 1$ 到 $N$)的 $j = 1$ 到 $C$ 类别条件下总和为 1。对于二元结果($j = 1$ 到 2)的简单情况,后验概率如下:
[
p(i,j = 1) = \frac{q(i,j = 1)e^{(\Delta a + \sum_{r = 1}^{M} \Delta b(r)x(i,r))/2}}{(1 - q(i,j = 1))e^{(-\Delta a - \sum_{r = 1}^{m} \Delta b(r)x(i,r))/2} + q(i,j = 1)e^{(\Delta a + \sum_{r = 1}^{m} \Delta b(r)x(i,r))/2}}
]
[
p(i,j = 2) = \frac{(1 - q(i,j = 1))e^{(-\Delta a - \sum_{r = 1}^{M} \Delta b(r)x(i,r))/2}}{(1 - q(i,j = 1))e^{(-\Delta a - \sum_{r = 1}^{m} \Delta b(r)x(i,r))/2} + q(i,j = 1)e^{(\Delta a + \sum_{r = 1}^{m} \Delta b(r)x(i,r))/2}}
]
其中,先验概率 $q(i,j = 2) = 1 - q(i,j = 1)$ 对于所有 $i = 1$ 到 $N$ 观测值成立。Kullback - Leibler(KL)更新是一种贝叶斯在线学习过程,当将先验概率视为由先前观测的先验回归权重构建时,旧的后验解会成为每个新观测事件的新先验分布。
3.2 先验概率表达式
先验概率 $q(i,j = 1)$ 和 $q(i,j = 2)$ 可以表示为:
[
q(i,j = 1) = \frac{e^{(a_q + \sum_{r = 1}^{M} b_q(r)x(i,r))/2}}{e^{(-a_q - \sum_{r = 1}^{m} b_q(r)x(i,r))/2} + e^{(a_q + \sum_{r = 1}^{m} b_q(r)x(i,r))/2}}
]
[
q(i,j = 2) = \frac{e^{(-a_q - \sum_{r = 1}^{M} b_q(r)x(i,r))/2}}{e^{(-a_q - \sum_{r = 1}^{m} b_q(r)x(i,r))/2} + e^{(a_q + \sum_{r = 1}^{m} b_q(r)x(i,r))/2}}
]
3.3 代入后的后验概率
将上述先验概率表达式代入后验概率公式,得到:
[
p(i,j = 1) = \frac{e^{(\Delta a + \sum_{r = 1}^{M} \Delta b(r)x(i,r)) + (a_q + \sum_{r = 1}^{M} b_q(r)x(i,r))}}{1 + e^{(\Delta a + \sum_{r = 1}^{M} \Delta b(r)x(i,r)) + (a_q + \sum_{r = 1}^{M} b_q(r)x(i,r))}}
]
[
p(i,j = 2) = \frac{1}{1 + e^{(\Delta a + \sum_{r = 1}^{M} \Delta b(r)x(i,r)) + (a_q + \sum_{r = 1}^{M} b_q(r)x(i,r))}}
]
这可以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来求解,与之前的概率定义类似,只是需要记住权重 $a_q$ 和 $b_q(r)$($r = 1$ 到 $M$)是用于构建先验概率分布 $q$ 的先验权重,通常基于历史经验观测,在最大似然估计中是固定的,不能改变。需要注意的是,方程中的误差概率分布 $w$ 在这种相关模型的 KL 更新方法中不受先验概率的影响。对于相关模型的有序回归,上述公式需要进行修改以适应多于两个类别的情况,但修改过程非常直接。
3.4 不更新参数的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不使用顺序在线学习更新一个或多个参数是有利的。例如在生存分析或季节性变化中,一些参数可以随时间变化,且其值不会通过顺序在线学习更新。这些参数可以有一个索引 $t = 1$ 到 $T$ 来反映时间变化特性。例如,当二元逻辑回归应用于以适合生存数据的方式进行二元编码和删失的数据时,每个时间段的截距可以解释为个体的预期或基线危险率。但相关模型必须像处理其他在线学习的顺序抽样一样,对从这些数据中抽取的独立观测样本的连续序列进行建模。为了使截距随时间变化并在每个连续时间段具有唯一值而不被更新,可以将这些时间段的每个先验截距权重 $a_q(t)$ 设置为零。这样,更新权重 $\Delta a(t)$ 就不受那些先验时间段的影响,并且这个更新权重 $\Delta a(t)$($t = 1$ 到 $T$)可以解释为该应用中每个选定时间段的基线危险率。类似地,选择的 $\Delta b(r)$ 值可以成为时间相关参数 $\Delta b(r,t)$($t = 1$ 到 $T$),只需将它们的先验权重参数 $b_q(r,t)$ 设置为零($t = 1$ 到 $T$),并允许这些参数随时间变化。在完全平衡的二元分层样本和零截距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通常的程序校正截距,校正后的截距作为随时间变化的截距 $\Delta a(t)$($t = 1$ 到 $T$)存储。
3.5 时间变化观测的处理
在某些应用中,观测值在给定横截面或队列样本中的出现时间可能存在时间变化。观测的精确时间可以成为一个协变量特征,可以对相关的 $b_q(r,t)$ 和 $\Delta b(r,t)$ 参数进行建模,或者可以对其与其他协变量的交互效应进行建模。这样,基线危险率或季节性估计可以通过个体观测上的时间协变量特征进行调整,并通过其他协变量特征与该时间协变量特征的交互进行调整。
以下是后验概率推导和参数处理的步骤总结:
1. 对后验概率进行归一化,使其在二元结果下满足总和为 1 的条件。
2. 确定先验概率的表达式。
3. 将先验概率代入后验概率公式,得到最终的后验概率表达式。
4. 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求解后验概率。
5. 考虑不更新参数的情况,设置先验权重为零,解释更新权重的意义。
6. 处理时间变化观测,将观测时间作为协变量特征进行建模。
4. 显式特征重要性的链式法则推导
显式相关模型特征重要性度量(定义在某个方程中)可以基于样本足够大的假设轻松计算,即相关模型的 Wald 估计的 $\chi^2$ 值是更可靠的似然比估计的 $\chi^2$ 的良好近似。在标准逻辑回归中,直到样本相当大时才能做出这个假设,但在相关模型中,即使样本量非常小,这个假设也是非常合理的。
4.1 $\chi^2$ 值的定义
在逻辑回归中,基于 Wald 近似,第 $r$ 个特征的 $\chi^2$ 值可以用回归系数 $b$ 和该系数的标准误差 $se$ 定义为:
[
\chi^2_r = (\frac{b_r}{se_r})^2
]
也可以用稳定性 $s$(即标准误差的倒数,$s = \frac{1}{se}$)表示为:
[
\chi^2_r = (b_rs_r)^2
]
4.2 链式法则计算导数
对 $\chi^2_r$ 关于 $s_rb_r$ 求导:
[
\frac{d\chi^2_r}{d(s_rb_r)} = 2\chi_r
]
对 $s_rb_r$ 关于 $s_r$ 求导:
[
\frac{d(s_rb_r)}{ds_r} = b_r
]
根据链式法则:
[
\frac{d\chi^2_r}{ds_r} = \frac{d\chi^2_r}{d(s_rb_r)} \cdot \frac{d(s_rb_r)}{ds_r}
]
即:
[
\frac{d\chi^2_r}{ds_r} = 2\chi_rb_r
]
4.3 特征重要性度量
该导数的绝对值定义为显式相关模型特征重要性度量:
[
\left|\frac{d\chi^2_r}{ds_r}\right| = |2\chi_rb_r|
]
以下是链式法则推导特征重要性的步骤:
1. 根据 Wald 近似定义第 $r$ 个特征的 $\chi^2$ 值。
2. 分别计算 $\chi^2_r$ 关于 $s_rb_r$ 和 $s_rb_r$ 关于 $s_r$ 的导数。
3. 使用链式法则计算 $\chi^2_r$ 关于 $s_r$ 的导数。
4. 取导数的绝对值作为特征重要性度量。
5. 显式低出生体重模型的详细分析
5.1 关键参数分析
表 A6.1 显示了在特定迭代中显式相关模型特征选择的关键参数,以及各特征的单变量 $t$ 值。在第一次迭代中,$t$ 值和 $b$ 系数大致成比例。由于第一次迭代中各特征的 $\chi$ 大致相似,基于 $\chi$ 和 $b$ 乘积的特征重要性度量 $\left|\frac{d\chi^2}{ds}\right|$ 也与各特征的 $t$ 值大小大致成比例。然而,在后续迭代中,这些关系会破裂,显式相关模型特征选择不再受这些单变量关系的支配。
表 A6.1:特定迭代中显式相关模型特征选择的关键参数
|迭代次数|特征|$u$|$\chi$|$b$|$se$|$\left|\frac{d\chi^2}{ds}\right|$|$w(pos)$|$w(neg)$|误差系数|$t$(单变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st|Birth|32.06|2.14|0.17|0.08|0.71|0.58|0.42|-5.63|1.03|
|1st|Smoke|-123.85|2.40|-0.05|0.02|0.22|0.49|0.51|-5.63|-0.27|
|1st|Whiterace|13.17|2.25|0.43|0.17|2.15|0.50|0.50|-5.63|2.51|
|1st|Blackrace|-43.85|2.37|-0.13|0.05|0.61|0.50|0.50|-5.63|-0.75|
|1st|Otherrace|-15.92|2.40|-0.35|0.15|1.68|0.51|0.49|-5.63|-2.08|
|1st|Age|39.87|2.27|0.14|0.06|0.63|0.53|0.47|-5.63|0.83|
|1st|LWT|-293.71|2.40|-0.02|0.01|0.09|0.49|0.51|-5.63|-0.11|
|1st|Prevlowtotal|7.43|2.76|0.79|0.29|4.38|0.43|0.57|-5.63|4.45|
|1st|Lastlow|7.35|2.69|0.79|0.29|4.24|0.46|0.54|-5.63|4.50|
|7th|Whiterace|9.13|2.71|0.61|0.23|3.32|0.44|0.56|-5.37| - |
|7th|Prevlowtotal|5.15|2.50|1.04|0.42|5.22|0.50|0.50|-5.37| - |
|7th|Lastlow|5.09|2.18|1.01|0.46|4.40|0.56|0.44|-5.37| - |
|8th|Prevlowtotal|4.02|1.87|0.92|0.49|3.43|0.48|0.52|-3.60| - |
|8th|Lastlow|3.98|1.53|0.88|0.58|2.70|0.52|0.48|-3.60| - |
|9th|Prevlowtotal|2.00|4.55|1.84|0.40|16.71|0.50|0.50|-3.67| - |
表 A6.2 显示了将测试样本(56 个观测值)与验证样本(60 个观测值)合并后的相同迭代中的相同参数。可以注意到,在第一次迭代中,单变量关系不再那么明显,$\left|\frac{d\chi^2}{ds}\right|$ 不再与各特征的 $t$ 值大小大致成比例,并且 $\chi$ 的变化更大,与表 A6.1 相比范围更广。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当样本非常小和/或更重要的特征中存在多重共线性特征(特别是在高维情况下)时,显式相关模型特征选择的行为类似于基于单变量重要性度量的特征选择。然而,在样本较大或维度较低时,显式相关模型不再基于单变量重要性度量来剔除特征。
表 A6.2:合并样本后特定迭代中显式相关模型特征选择的关键参数
|迭代次数|特征|$u$|$\chi$|$b$|$se$|$\left|\frac{d\chi^2}{ds}\right|$|$w(pos)$|$w(neg)$|误差系数|$t$(单变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st|Birth|128.70|2.06|0.03|0.02|0.14|0.54|0.46|-4.46|0.29|
|1st|Smoke|40.05|1.99|0.10|0.05|0.42|0.57|0.43|-4.46|0.94|
|1st|Whiterace|14.10|2.16|0.29|0.13|1.24|0.60|0.40|-4.46|2.66|
|1st|Blackrace|-28.57|2.24|-0.16|0.07|0.71|0.49|0.51|-4.46|-1.31|
|1st|Otherrace|-21.33|2.02|-0.19|0.10|0.79|0.58|0.42|-4.46|-1.76|
|1st|Age|-212.21|2.25|-0.02|0.01|0.10|0.48|0.52|-4.46|-0.18|
|1st|LWT|-36.69|2.42|-0.13|0.05|0.64|0.41|0.59|-4.46|-1.02|
|1st|Prevlowtotal|7.05|2.88|0.71|0.25|4.08|0.37|0.63|-4.46|5.31|
|1st|Lastlow|7.11|2.47|0.65|0.26|3.21|0.46|0.54|-4.46|5.27|
|7th|Whiterace|9.97|2.47|0.39|0.16|1.93|0.47|0.53|-3.79| - |
|7th|Prevlowtotal|4.98|2.41|0.79|0.33|3.83|0.46|0.54|-3.79| - |
|7th|Lastlow|5.02|1.75|0.70|0.40|2.46|0.57|0.43|-3.79| - |
|8th|Prevlowtotal|4.02|1.99|0.79|0.40|3.16|0.46|0.54|-2.98| - |
|8th|Lastlow|3.98|1.31|0.70|0.53|1.83|0.54|0.46|-2.98| - |
|9th|Prevlowtotal|2.00|5.48|1.52|0.28|16.65|0.50|0.50|-3.04| - |
5.2 样本大小与模型稳定性
相关模型始终需要假设收集到足够大的样本,以使 $t$ 值可靠。在仅 56 个观测值的非常小的训练样本中,对于最小幅度的 $t$ 值,这个假设是不合理的,但对于较大幅度的 $t$ 值是合理的。在高维或小样本模型中,即使对于非常小的 $b$ 值,所有 $\chi^2$ 值在可比多项式效应(无论是奇数还是偶数)下大致相同,这些 $\chi^2$ 值都有大致相同的 $p$ 值(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度为 1 时 $p < 0.05$)。显然,小 $t$ 值的 $b$ 系数的变异性比该推断所预测的要大,这反映在大样本中一些系数甚至会改变符号。然而,如本示例所示,当相关模型具有较大幅度 $t$ 值的特征时,它仍然相当稳健。较小训练样本中的最大受限对数似然(RLL)解为 PREVLOWTOTAL 特征返回的回归系数为 1.84,与大样本解的回归系数 1.52 相比,其幅度有偏高的偏差,尽管它在 $\pm 2se = \pm 0.8$ 的 95% 置信区间内。这种没有截距的单特征相关模型将与标准逻辑回归完全相同。
5.3 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Hosmer 和 Lemeshow 报告了一个使用类似于逐步选择的标准逻辑回归方法开发的模型,称为最佳子集逻辑回归。该模型基于与当前显式相关模型相同的低出生体重数据,并包括来自类似横截面样本的独立变量,以预测过渡模型中的下一个横截面样本。他们选择了 AGE、SMOKE 和 LWT 作为变量,以及一个他们称为 PREVLOW 的变量(与这里的 LASTLOW 变量相同)。Hosmer 和 Lemeshow 计算出他们的回归系数 3.415 转化为的优势比为 30,即前一次怀孕为低出生体重的女性再次出现低出生体重怀孕的几率大约是前一次怀孕不是低出生体重的女性的 30 倍,他们认为这个值似乎不切实际地大。
在当前的显式相关模型中,当考虑标准回归系数并重新调整截距以校正平衡时,只有一次前次低出生体重怀孕的女性出现低出生体重怀孕的几率大约是没有前次低出生体重怀孕的女性的 10 倍(优势比的 95% 置信区间为 2.56 - 39.0)。然而,相关模型显示,有两次或更多次前次低出生体重的女性出现低出生体重怀孕的几率比没有前次低出生体重的女性高出 516 倍或更多。虽然显式相关模型比 Hosmer 和 Lemeshow 模型更简约(因为它只选择了一个独立变量),并且对于只有一次前次低出生体重相对于没有前次低出生体重的情况,其优势比 10 可能是合理的,但在基于前次低出生体重历史预测低出生体重的回归系数幅度方面,它可能存在类似的偏差。当只选择一个特征时,相关模型的解会出现这种偏差,因为这与标准逻辑回归的解相同。相关模型在这里比 Hosmer 和 Lemeshow 模型偏差小的唯一原因是其特征选择模型只选择了一个特征,而 Hosmer 和 Lemeshow 的逐步方法选择了多个特征,已知这会增加偏差。有趣的是,案例 - 对照匹配样本准实验显示,有任何低出生体重怀孕史的女性出现低出生体重怀孕的优势比仅约为 7,这可以解释为偏差较小。因此,即使显式相关模型的数据挖掘在只选择一个特征时给出与标准逻辑回归相同的值,相关模型的结果得分匹配因果学习方法仍然可能产生回归系数偏差小得多的模型。这与相关模型的结果得分匹配可能被认为是比显式相关模型的数据挖掘更好的预期因果效应评估的提议相符。
以下是显式相关模型特征选择和与其他模型比较的流程图:
graph LR
A[显式相关模型特征选择] --> B[分析关键参数]
B --> C[观察单变量关系]
C --> C1[第一次迭代]
C --> C2[后续迭代]
A --> D[考虑样本大小与稳定性]
D --> D1[小样本低t值情况]
D --> D2[大样本情况]
A --> E[与其他模型比较]
E --> E1[Hosmer和Lemeshow模型]
E --> E2[案例 - 对照匹配样本准实验]
5.4 分析步骤总结
- 观察第一次迭代中各特征的 $t$ 值、$b$ 系数和 $\chi$ 值,确定它们之间的大致比例关系。
- 分析后续迭代中这些关系的变化,判断显式相关模型特征选择是否受单变量关系支配。
- 合并样本后,再次观察第一次迭代中各参数的关系,对比与小样本时的差异。
- 考虑样本大小对 $t$ 值可靠性的影响,分析小样本和大样本中 $b$ 系数的变异性和稳定性。
- 比较显式相关模型与其他模型(如 Hosmer 和 Lemeshow 模型)的回归系数和优势比,评估偏差情况。
- 参考案例 - 对照匹配样本准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显式相关模型的偏差。
6. 总结与启示
6.1 误差处理与模型特点总结
在统计模型中,误差处理是一个关键环节。对于逻辑回归模型,描述误差概率的项消失后,联合概率比值的对数优势计算有其独特方式。与标准逻辑回归不同,这里通过变量误差方法估计对数几率中的误差,考虑了每个特征上的正负误差,使得回归估计值会针对变量误差进行调整。当模型中只估计一个特征时,该模型等同于标准逻辑回归,这为模型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6.2 选举模型研究的启示
在选举预测模型研究中,数据的处理和模型的选择至关重要。从皮尤 2004 年选举周末模型研究可以看出,样本的划分、变量的处理、特征的选择以及不同模型的比较都对预测结果有影响。例如,名义变量重新编码为二元变量、生成新的输入变量等操作,增加了数据的复杂性和模型的可解释性。同时,不同模型的运行和参数调整,如惩罚逻辑回归中惩罚参数的选择,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此外,数据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和变量与目标变量的显著相关性,也提示我们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模型的影响。
6.3 后验概率推导的意义
后验概率的推导在贝叶斯在线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后验概率进行归一化,结合先验概率的表达式,可以得到最终的后验概率表达式,并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求解。在处理时间变化的参数时,如生存分析和季节性变化中的截距和回归系数,通过合理设置先验权重,可以使模型更好地适应数据的特点。同时,将观测的精确时间作为协变量特征进行建模,可以进一步调整基线危险率或季节性估计,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6.4 特征重要性分析的作用
显式特征重要性的链式法则推导为特征选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计算特征的 $\chi^2$ 值和导数的绝对值,可以确定每个特征的重要性。在显式低出生体重模型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特征重要性度量在不同迭代中的变化,以及样本大小对特征选择和模型稳定性的影响。与其他模型的比较也表明,显式相关模型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供更简约的模型,但在回归系数的偏差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6.5 实际应用建议
- 在实际应用中,首先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模型。如果数据存在误差和多重共线性,考虑使用能够处理这些问题的模型,如本文中提到的相关模型。
- 对于数据处理,要对名义变量进行合理的编码,生成新的输入变量时要考虑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 在特征选择方面,可以结合显式特征重要性分析和其他方法,选择对模型有重要影响的特征。
- 在模型参数调整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值,如惩罚逻辑回归中的惩罚参数。
- 对于时间变化的数据,要充分考虑参数的时间特性,合理设置先验权重,以提高模型的适应性。
以下是实际应用建议的总结表格:
|应用方面|建议内容|
| ---- | ---- |
|模型选择|根据数据特点和研究目的,选择能处理误差和多重共线性的模型|
|数据处理|对名义变量合理编码,生成有效新输入变量|
|特征选择|结合显式特征重要性分析和其他方法选择重要特征|
|参数调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参数值|
|时间数据处理|考虑参数时间特性,合理设置先验权重|
6.6 未来研究方向
- 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数据中的误差和多重共线性,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探索更有效的特征选择方法,结合多种特征重要性度量,提高特征选择的效率和质量。
- 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时间变化的数据,特别是在生存分析和季节性变化等领域,提高模型对时间特性的捕捉能力。
- 比较不同模型在不同数据集上的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更全面的模型选择依据。
以下是未来研究方向的流程图:
graph LR
A[误差和多重共线性处理] --> B[提高模型准确性和稳定性]
C[特征选择方法探索] --> D[提高特征选择效率和质量]
E[时间变化数据处理] --> F[提高模型对时间特性捕捉能力]
G[不同模型性能比较] --> H[提供全面模型选择依据]
综上所述,通过对误差处理、选举预测、后验概率推导、特征重要性分析和低出生体重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统计模型的原理和应用,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思路。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改进这些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数据和研究需求。
超级会员免费看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